我们忽略了一个孩童的快乐,总用我自以为正确的视角。
《看上去很美》,一部给成人看的“儿童片”。影片用较为压抑的表现手法,诠释了这样的一句话“所有的成长,都是伴着伤痛。”我们看着影片,回忆着童年,或有苦涩,或有悲伤,但正是这过往的一切,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了一些。
集体主义下的统一化标准和个性的制约,这条路,是否有违天性。
影片的男主角方枪枪是是自由且快乐的孩子,在他上幼儿园之前。幼儿园的规矩很多,规矩下的自由近乎没有立足之地。按时按点成了刻板的标准,而最终的奖励是极具欺骗性的“小红花”。
在方枪枪的生涯中,小红花作为奖励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从不稀罕到稀罕再到不稀罕。对于一个孩童来说,这种心性的转变是极具嘲讽的。
为了便于管理,统一化标准确实是最佳选择。但当统一管理到连上厕所都要按时按点,就显得太过压抑天性了。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我们高举集体的旗帜,却忘了罗素说过的这句话。我们都知道自由是需要约束的,自由是需要建立在规则之下的。但当规则过于细化,过于刻板,那么规则,就是有问题的。
集体主义之下,我们需要解决的应该是“如何引导”。我坚信一切问题的来源在于沟通,也坚信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引导”。
引导一个孩子学会基础生活技能(穿衣、洗手、如厕等),远比刻板生硬的灌输基础生活技能使其养成习惯要好得多。前者是从心理影响行为,后者是行为影响心理。
我们都是自由的,都是不同的。我们本身的构成就是不同的,更何况每个人的初始环境也都不同。我们都有不同的心理环境,接受率和突变率都是不同的。生硬的灌输,会造成何等影响我们无法预判。
如同影片中提及的洗手一幕,所有人都机械的高举双手让老师依次擦干。在我想来不如是老师站在毛巾边,如果孩童们不去擦手再牵引着孩童去擦拭效果会更好。
又如同影片中方枪枪被拉出来换衣的一幕,与其当中强制性的让他换好才能归位不如私下引导换衣,手把手的教也许就是个不错的方法,既能保护他的尊严,又能让他学会该技能。
类似的场景在影片中不止一幕,但我想说的是,堵不如疏,灌输不如引导。
我们追求着规矩,却忽略了本应关注的安危。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方枪枪被南燕、北燕骗到了窗沿上。他哭喊着想要下去,却只能得到老师的“你给我下来。”他冲老师做出的鬼脸,是我见过最嘲讽的表现。
我们第一时间关心的,是乱了规矩,而不是影响了安危。
似乎是传统教育给我们烙下的印记——眼见为实,让我们忘了,正方体,远不止三个面。我们的观察角度导致了我们看待事物的片面。如果我们能够,给自己点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急躁的喊出“你给我下来”,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方枪枪是教育的缩影,我们淡然笑之的“小孩子的恶作剧,很常见”似乎没有太大危害,但我们忽略了,所谓的没有太大伤害,是因为还没有出现伤害。
如果方枪枪身后的窗户恰恰没有关紧,如果方枪枪因为害怕而双脚一抖从窗沿跌下,那么这结果,谁来承当。
而万一,因为老师的呼喊“你快点下来”导致方枪枪从窗沿边跌下,那么一切就更复杂了。
所以,我们都应该多加留意,要知道,我们所感,通常是残缺的,故此,三思而后行。
选择被孤立,但没有人生来应该被孤立。
近似的遭遇,成就了一段友谊。方枪枪、南燕和北燕。三人抱团取暖,似乎不那么孤单,可没人知道背后是怎样的境地。
在影片中,方枪枪做了所有打破陈规并引人注意的事:打架,高破摔,甚至对老师骂了一句“操**”。
坚持没人教的方枪枪被关了黑屋,我们忽略了,排除了所有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哪怕再不可思议,也是答案。我们寻求根源,寻求真解,但是我们忽略了,我们也许就是根源,就是真解。
当我们表现得与众不同,我们或许会备受关注。但当我们被认为威胁到规矩的时候,我们就再也不是那个“好玩”的孩子了。
在从小黑屋出来之后,方枪枪成了“透明人。没有人再去理会他,哪怕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也没人愿意打报告。
后来他一个人跑出了幼儿园,却不由自主来到医院。
还记得他曾经说过:“我特别想生病,生病可以不上幼儿园,可以吃好吃的,也可以让爸爸妈妈来看我。”
生病,也许就是用来在一个集体的世界里抗争到底的方法吧。
在集体的世界里,规则似乎就成了一切,个人的利益都不再是重要的,集体才是最重要的。选择与众不同,就选择了被孤立,但没有人生来应该被孤立,我们都是自由的个体,小孩子也是如此,我们真的不该。
这是部儿童片,但找不到丝毫适合儿童看的地方。冰冷诙谐的色调、诡异的配乐、乌鸦的鸣叫、扭曲的面部特写。
似乎,就是在透过孩童的世界,隐喻着大人的世界。
写给大人看的童话故事不多,拍给大人看的儿童片也不多。
《看上去很美》,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