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聊聊“深度阅读”。
也就是说,昨天之前的那些关于阅读的方法论,都可以归纳为“浅阅读”。
先来说说我的理解——
浅阅读:读完一本书,知道书中讲了什么内容,了解一些方法论,并且可以运用到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去(也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去运用了);
深阅读:不仅仅停留在“知道”,还要设法去弄懂那些概念、观点,举一反三。
浅阅读追求的是记住知识和信息;深阅读则是追求“心智模式”的提升。
之前介绍的那些“高效阅读法”,如果只是“使用它们来加快阅读速度”,那样虽然可以帮助你很快了解书中的知识,但仅仅是让你记住而已。
深度阅读,通常都是这样的:
“这本书写的什么啊?我看不懂啊,求助!”
“我读了几遍,大概知道说的是什么了。感觉很烧脑。”
“以前读过,不是很懂;后来琢磨了很久,终于搞懂了!”
......
只是打个比方。
深度阅读有时候并不是这么费劲,但肯定不轻松。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也理解了“什么是深度阅读”。接下来说说,我们如何开始深度阅读?
方法一:寻找更高阶的书
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如果你读一本书毫不费劲,说明这本书在你的水平之下,不能让你“涨姿势”。
我对当时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后来想想,真的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读一本书,一顺到底,都不用去思考,那我们还能奢望能记住什么呢?
话说回来,也不能一概而论。浅显的书也可以很有料,太专业的书、我们看不懂也白搭。
这就引出了方法二:控制好难度。
如果一本书的水平比你高太多,不仅读起来费劲儿,还读不懂。
就像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抱着一本《形而上学》或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啃三天三夜也不知所云。
就像我第一次接触苹果电脑的视频软件,抱着一本《非线性编辑教程》看了一个下午,吓得我差点儿发誓一辈子不学视频剪辑了。
后来,我找公司一位视频剪辑的高手聊,对方给我推荐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教程,我才慢慢入了门。
这就是我想说的方法三:找到老师。
现在,我们不妨自测一下:找出一本最近在读、或者刚读完的书,试着问自己:
读了这本书,我是记住了某些知识,还是某方面被启发了?
知道很多道理,仅仅是锻炼了“记忆力”;
懂得很多道理,那就是运用了自己的“心智”。
两者没有对错,只是目的不同。
(“知道”和“懂得”后面,还有“实践了很多道理”,那是我们下周要聊的话题)
最后再举个例子,说明“知道”和“懂得”的区别。
尼采说,人的精神要经过“三变” :由精神变为骆驼,由骆驼变为狮子,最后由狮子变为婴儿。坦白地说,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的意思,但觉得这种说法很酷。
后来读了刘墉先生的书,发现他也在琢磨尼采这句话。
刘墉引用王国维的话说:古今的人要想成大事业,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像骆驼一样,忍辱负重、走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像狮子一样,拼尽全力,不达目的终不悔;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你找到终点,却像是回到了起点。就像婴儿一样,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看到这里,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许多。
如果说我读尼采,是浅阅读、是“知道”;那么刘墉先生就是深阅读、是“启发”。
尼采对我来说,境界太高;要读懂他,我需要老师的启发,刘墉的书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经过这么一琢磨、一解释,我得到的不仅仅是“资讯”,而是思考方式的“启发”。
于是,我开始迈向了“深度阅读”的第一步。
最后总结一下深度阅读的三个方法:
1.找更高阶(启发性)的书;
2.控制好难度;
3.找到领域里的老师。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启发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