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23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斯蒂芬·盖茨《微习惯》的第一章《微习惯是什么?》第三节|习惯和大脑探秘
本书重点讲运用微步骤培养习惯的方法,因为没有什么比习惯更重要了。习惯是不断重复的行为,而且大部分每天都在重复,长远看这种不断的重复叠加起来,要么收益颇丰,要么贻害无穷。
习惯每天写1000字,一年下来就是36.5万字,相当有7本5万字的小说。如果每年都写7本,就可以通过多次尝试,不断完善自己的水平。
习惯每天锻炼20分钟,足够改变你的体格。
习惯吃更加健康的食物,可能延长你的生命,而且会让你的精力更充沛。
习惯每天早上早起一小时,每年就会多阅读365小时,按照平均每分钟阅读300字算,利用这些额外的阅读时间,你每年能够多读657万字或131本5万字的书,这可是相当多的书,肯定会帮你增长知识。
习惯不能直接获得——你无法马上就建立或去除一个习惯,它们是在长期不断重复中被塑造出来的。
习惯在大脑里的样子
神经通路是大脑里的沟通渠道,它的工作机制是这样的,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外部信号触发,脑中就会有一个电荷沿着这条通路放电,然后你就会有一股想进行这项习惯行为的强烈欲望。比如,每天醒来后都要马上洗澡,就会有一个神经通路和这个行为关联。你一醒来,这个“洗澡神经元”就会放电,然后你就会像僵尸一样走过去洗澡——根本无需思考。这就是拥有习惯的神奇和悲惨之处,至于到底神奇还是悲惨,就要看习惯是好是坏,随着习惯根深蒂固,与之关联的神经通路,会变得更粗、更牢固。
如果想要建立并强化特定的神经通路,我们就要不断重复。但我们必须突破人类与生俱来的限制因素才能做到。许多现有的传统习惯策略,并没有把这些已被证实的限制因素考虑在内,低估了他们的严重程度,如果没有应对这些限制的可靠计划,即使动力十足,你也会筋疲力尽,无法坚持,最终过早放弃。
习惯还与压力有关
研究显示,压力会促进人们更加依赖惯性行为,“遇到压力时,人们无法轻易作出决定,意志力会减弱或令人感到不知所措,你没有精力作出决定时,往往会重复平时的做法”
如果坏习惯让你压力过大,你会怎么做。压力是负反馈循环的绝佳导火索,它会触发一个坏习惯,坏习惯又会触发内疚感、内心的焦虑和更多压力,这些消极因素会再次触发这个习惯。如果习惯本身就能缓解压力会怎样?拿锻炼来说,你的压力把你拽到健身房,锻炼会帮你缓解焦虑,以上两种方式对生活的影响会有惊人的差别,因为一个让你不顾艰难险阻积极走向成功,而另一个随时会把你扔进消极的漩涡里。
压力给我们的另一个暗示与改变的难度有关。压力越多,生活就越难改变。当我们有压力时,标准习惯法则就会崩溃,因为现有的习惯会强化,但是在这方面微习惯策略不会让你失望。
养成新习惯需要多长时间?
不是21天,也不是30天。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的时间平均为66天。但不同行为所需的时间相差很大,从18天到254天不等,这表明人们将习惯自动化所需时间千差万别,在某些案例中,这个时间可能惊人地世。像每天喝一杯水可能属于21天能养成的习惯,但是像每天100个仰卧起坐这样更具有挑战性的行为,则要几百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变成习惯。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上陡坡: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你必须用双腿的最大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渐渐变得轻松,但是你必须一直登到山顶,否则就会倒回原地,让之前所有的进步付诸东流。
习惯形成的第一个信号是抵触情绪减弱。我们的思维通过在这些神经通路中发送电脉冲来实现内部沟通,众所周知,电流总是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与此类似,我们的大脑偏爱执行习惯,因为他们有现成的路径,也有已知的回报,可是新的行为没有经过实践,存在风险,而且没有建立起神经通路,因此在这个行为还没有形成坚固的路径时,你必须特意压制平时的行为,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新生的神经通路就会开始成长,总有一天他能和之前的行为抗衡。
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能够识别宣告行为变成习惯的信号。
研究显示:从生理学角度看,漏掉一天也不会耽误习惯的养成;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就可能会带来问题。请记住,以后要尽量坚持下去,一天都不要偷懒,因为坚持才能防止让你受到打击并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