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达
我自认为不是笨人,女儿更是聪明伶俐,但是我们俩却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一种傻瓜一般的举动——但凡见到街上、商场内、广场上有柱状物体,我和女儿的其中一个就会在经过时故意伸头假意一碰,嘴里嘟囔着“哦,对不起,对不起”,然后两个人就旁若无人的哈哈大笑起来。在旁观者眼里,应该会误以为这爷俩是傻子吧?
其实,我和女儿,这两个“傻瓜”的世界很快乐,是个私密的、外人所无法探知的世界,只有我们两个才懂。
闲话少说,今天要介绍的是英国著名插画家安东尼·布朗的经典之作——《胆小鬼威利》。简单介绍一下安东尼·布朗。他1946年生于英国谢菲尔德,从小喜欢艺术,跟着父亲画画,后来进入利兹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布朗的画细腻写实,色彩鲜明,戏剧性的画面中蕴藏着“神奇而幽默的元素”。布朗不仅具有天才的艺术思维,还怀有热诚的心灵。他能够深入把握儿童的特点,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孩子们总是乐于读他的绘本,从中找到情感的寄托。
胆小鬼威利,故事是这样的——
威利是只善良的小猩猩,连苍蝇都不忍伤害,他经常被小混混欺负,被称为“胆小鬼威利”。
威利讨厌被叫做胆小鬼,于是买了一本书,按照书上的要求开始锻炼,下决心要变得强壮。威利跑步、和大妈一起跳健美操、练习拳击、和大块头一起练健美......
终于,威利变得非常强壮了,一场英雄救美的故事就要上演了。
威利很骄傲,不但不是胆小鬼了,还成了米莉的英雄。他彻底陶醉了,昂首挺胸大步走,结果,人欢无好事,BANG,撞柱啦!
”哦,对不起。”威利对着路灯柱子说。看来,威利还是那个威利啊。
故事很简单,但解读起来却不简单——
1、自己才是自己的英雄。几乎每个男孩子甚至女孩子小时候都有过被大孩子欺负的经历,受了欺负,中国的孩子会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美国的孩子会把自己想象成超人或者蝙蝠侠,在想象中把欺负自己的大孩子打得抱头鼠窜,然后内心终于感到一丝安慰,将内心的愤怒和沮丧驱散。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神话中的和现实中的,而在现实中最适合扮演英雄角色的就是父亲,一个强大的无所不能的父亲(哪怕是看起来),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强的安全感。
但是孩子总会长大成人,靠自己,就像威利一样,他已经不能寻求父母保护了,只能自己想办法。于是,威利下决心把自己改造成了“英雄”。
每个孩子,都会面临这一天——神话中庇佑过自己心灵的英雄和现实中的保护过自己安全的英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都已经“显露真相”,不再是自己所信奉的,而内心仍然需要一个英雄,那么,最好的英雄就是自己,无论男孩女孩,像威利一样,把自己变成英雄是最好的选择。
2、英雄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孩子们会发现,威利是坚持锻炼、多吃营养大餐才一步步变得强壮的。通过读绘本,孩子会本能的意识到:只要从平常的小事做起,坚持下去,就能够变得强大。高大的英雄也是从平凡的小角色成长起来的。这远比枯燥乏味的口头说教有效得多。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绘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会通过阅读那些可爱的可笑的绘本,而接受一些人生道理。他们还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那些道理,但是那些道理已经逐渐在他们心里生根,并在以后的岁月中陪护他们一起成长。
3、身体再强悍,内心要善良。故事结尾,强壮的威利撞了路灯柱子,本能的说“对不起”。有人会认为威利虽然完成了肌肉改造计划,但性格上还是“胆小鬼”。我倒觉得威利很像中国传统的习武之人,习武本为强健自身,不是用来恃强凌弱。再强大的人也应该保有一颗善良的心——孩子在看到结尾开心大笑之余,未尝不会因为产生了对威利的认同,而在潜意识里接受这一点。绘本的好处,就在于讲道理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实以上这些解读对孩子们来说都不重要,他们这个年纪,不关心意义,只关心是否好玩、有趣。孩子们在读绘本时,总会去寻找好笑的部分。正因为孩子们不去“追寻意义”,才能放松的纾解情绪,而意义,在开心阅读之余,不知不觉浸入了孩子们的心灵。
现在,大家知道我和女儿为什么经常做出那种“傻瓜”行为了吧?我们其实是在模仿威利,而两个人为什么开心的傻笑,没有读过这本绘本的人自然无法进入情境。这是我和女儿两个人的秘密世界。好吧,代价是被人看成傻瓜。我们这两个外人眼里的傻瓜,正遨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种快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实,我和女儿玩这种傻傻的把戏,是有私心的。因为生的是女儿,我很担心将来她进入青春期,会早恋,或者少女的心事你别猜(猜也猜不到),缺乏和我的交流。我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小和女儿打成一片,尽可能的陪伴她,和女儿做朋友,无话不谈,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两人之间的秘密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由各种只有我们两个人才知道的事情构成,从而建立起亲密的父女关系。这样在女儿进入青春期之后,应该会跟我保持通畅的交流吧?有什么事儿应该不至于瞒着我吧?比如有男生纠缠她,相信她会及时告诉我,我会施展“降龙十巴掌”予以支援。
玩笑归玩笑,最近读到的一段话让我非常认同,是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一段话。他说:“在教育孩子方面,第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这种良好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你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你就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他就会怎么变。”
没想到,我出于“私心”的本能选择,竟有着明确的理论基础。这让我不禁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