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研发工作中有很多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DM、CRA、CRC,这些你只听缩写就能知道谁是谁的角色。
但是我们不一样,DBD在临床试验中是一个新职位,新到什么程度呢?新到我们都不知道叫自己什么好。
什么DBD(Database Designer)啊,什么CDBP(Clinical Database Programmer)啊,什么CDA(Clinical Database Analyst)啊。。。在不同的公司,岗位的名称都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公司,岗位名称时不时会变。
外企的title五花八门,国内翻译过来是两个极端,一种是数据库设计员,一种是数据库程序员。
这两个名称都容易给人单方面误导,毕竟我们又做设计,又做程序。设计是CRF的那个设计,程序是逻辑核查Edit Check的那个程序。
当然也不怪HR想不出合适的title,毕竟这两个功能合在一起取名字还挺难的。
我还是倾向于叫自己DBD吧,因为有个designer,显得高大上一些,呃呃~
不管名称怎么变,岗位里有个关键词不变,就是Database数据库。临床试验的数据库目前载体是EDC系统,EDC是什么我后面的文章会分享。目前外企主流的EDC系统是Medidata Rave、Inform。国内主流是百奥知、太美。
DBD这个岗位主要存在于三种公司:EDC系统开发公司、使用EDC系统的制药公司和CRO。
DBD是因EDC而生的职位,临床试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试验数据,需要把这些数据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完成数据分析。
但是直接往数据库里录数据并不便捷,也保证不了数据的质量。而DBD就是将数据库界面化的人。使数据更容易被录入,并且能够对录入的数据实时发出质疑,大大提高数据的质量,便于数据清理及数据分析。
搭建它,维护它,是复杂漫长的临床试验流程中默默无闻而又重要的一环。
DBD需要的技能,拿到临床试验方案protocol后(这部分需要医药学知识),要与DM配合下,把访视和CRF表格信息在EDC系统上建立(精通EDC操作),同时还要添加逻辑核查和测试(这部分需要编程技术)。
所以医药和编程技术各占一半,缺一不可。可是跨领域人才不多,导致同行要么是会点编程的医药人,要么是懂些医药的IT工程师。
我个人觉得还是拆分成两个职位效率更高,等啥时候待遇水平医药比IT更高之后再讨论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进步,让自己变得全能。DBD是在EDC系统基础上衍生的岗位,事实上,很多岗位都因为EDC系统的普及需要不断进修。
EDC肯定是未来的主流,就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如此方便,谁还携带大量现金呢?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