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我生活所在的地方,几乎没有以养蚕为生的人。养蚕人的辛苦可以从古诗《蚕妇》窥得一二: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我养蚕,那也是偶然之间看到同伴都在养,我就跟着他们上路了。
那是念小学的时候了。蚕子是从朋友那里要来的,我记得那还是每年初春的时候。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小草青青,杨柳吐新芽。这个时节的温度对于想孵化的蚕子来说还有些困难。当然这都难不倒小小年纪的我们。用一块棉花,把蚕子包起来,然后放在人的腋下,靠人的体温加快蚕宝宝的出生。
每到下课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腋下的棉花拿出来,看看蚕宝宝是否出来,孵出来的蚕宝宝一般叫蚁蚕,因为她的身形很小,颜色发黑。孵出的蚁蚕,先将她放在一盒小盒子内,再放上桑叶,差不多就可以了。随着温度的回升,蚕宝宝会越来越多,等蚕宝宝全部出生以后,主要工作就放在采摘桑叶上了。
蚁蚕的采食量不会很高,放上一片桑叶,可以吃好几天呢。慢慢的。蚕就开始长大了,颜色也由黑变为白色,这个时候采摘桑叶就成难题了。
在我的故乡,很少有人种桑树,桑树少之又少。因为采摘桑叶,吃过不少苦头呢。我只记得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一户人家,门前有一颗桑树,不过据说门前种桑树是不吉利的,因为我们那有种说法叫做“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小伙伴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趁主人不在家的时候,爬上去偷摘点桑叶。
正好这天机会来了,我们几个小伙伴放学回家路上,突然发现,主人不在家,三下五除二,我就像猴子一样爬到了树上,然后开始肆无忌惮的采摘桑叶,下边有人捡,我这采摘正起劲的时候,远远望见这家主人在大声呵斥,望着小伙伴四散而逃,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从树上一跃而下,屁股好像开了花似的,连疼都没敢喊,爬起来就逃之夭夭了。那次的偷桑叶,不仅让我屁股疼了半个月,以后上下学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为了蚕宝宝可以快乐成长,我又开始了寻找桑树的艰难之旅。我听父亲说,在离我们村庄的五里地外的野外小河边有一颗很小的桑树,那是父亲割草时发现的。第二天,放了学,我就踩了单车独自寻找,到了父亲说的地方,但是只见一片荒草,一条小河,寻找一颗小小的桑树谈何容易,我就沿着河边继续寻找,直至日落西山,天色渐暗,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颗小小的桑树被我发现了。别提有多高兴呢。在寻找桑树的路上,我从来没有停止过。
养蚕的快乐是无穷的,不仅是在采摘桑叶上。看到一粒粒黑色的蚕屎;看到一条条小蚕慢慢长大;夜深人静时,听到蚕食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心中的愉悦无以言表。
母亲是陕西人,在她的家乡,养蚕人无处不在。母亲告诉我,蚕是神圣的物种,见不得陌生人。蚕是非常爱干净的,见不得一点污和脏。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一年我养的蚕就是因为一点陌生人特殊的气味,全军覆没,为此我还伤心的一天没吃饭。母亲还说,蚕的一身都是宝,蚕屎是一种中药,制作枕头,睡得更香,蚕丝更是无价之宝,想一想,没有蚕丝,哪还有什么绫罗绸缎。
蚕几经脱皮,等至身体发亮,这也就意味着她要结茧吐丝了,等三十多天的破茧城蛾,再产下卵,蚕的一生就算终结了。蚕的一生忙忙碌碌,永不停歇,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才有了富家子女身上的华丽衣物。从古至今,写蚕的诗俯拾皆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说的是蚕的无私奉献精神,“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这说的是养蚕人的艰苦。“罗敷正苦桑蚕事,惆怅南来五马蹄”,养蚕人着实艰辛。
现代化的今天,更多的先进材料代替了蚕丝,养蚕的人越来越少,可蚕的精神和使命却永远在活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