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 会
浪花点点
“会”,就是在饭甑上加一个可以合气的盖子,蒸熟食物。常用来表示聚合、聚拢集合;如会议、会计等,也表示彼此见面、付钱、理解、能或善于、时机,也表示领会、执领等。我这里说的“会”,是作为名词,即:有定期市集的意思,比如赶会(集)、庙会;也有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的意思,即:某某某物资交流会。
跟会,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有热乎的羊肉泡馍、豆花泡馍,有让人垂涎的手工擀面皮、麻花炒凉粉,还有让人着迷的杂耍、马戏、秦腔,更有让人羡慕的玩具、新衣服……这里说的“会”,一般指乡村庙会、乡镇级、区县级物资交流会,凡此等等。
赶集会
这是乡镇级常见的一种物资交流形式,一般是按阴历单双日来区别的。临近乡镇之间一般都按单双日错开。比如这个乡镇是单日,隔壁乡镇必然是双日,这其中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一天,集市上的东西要比平日的丰富,可选择的余地大,价格也便宜。因此,老百姓们生活中的日用品都会精打细算,赶到有集会的日子去赶集,然后选择自己日常所需。我们小孩子们的想法与大人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主要是跟大人们赶集的目的,主要是解馋,吃平日里大人们舍不得买的零食、小吃,或者在大人们高兴的时候还可以给买一两个让其他小朋友羡慕的小玩具。
跟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市场”,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从时间上来看,基本是固定的,起源于寺庙周围,多设在庙内及附近,在地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阴历某月某日,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村级一般为3天,乡镇级一般为7天,县区级一般为10天。一般是在农闲的时候进行,或者要有一个说法,不可随意。比如我们家乡的周公庙会是在每年阴历3月10日,当地称为“乞子日”;陈仓区的庙会是在每年阴历4月8日,相传的“佛诞日”进行;历史人物的庙会一般是以他阴历的生日或忌日举办的。比如岐山的葛亮庙会的时间一般为每年阴历7月2日进行的。从内容上来看,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才会建庙,有庙才有会,由于香客很多,小商小贩们就摆起小摊赚钱,渐渐成为一种定期活动,久而久之,内容便不断丰富,从个人自由摆摊设点,到有组织的定期举办,摊点越来越多,商品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祭神活动外,增添了许多文娱活动,传播民俗民风,搭台子唱大戏等也成了庙会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建庙造寺是人们从宗教的、传统的、民间的角度上的一种精神寄托,聚的人多了,形式多样了,就演变成了庙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庙会便成了节日性的活动,在城市一般在春节或元宵节等节日举行,在农村仍会在传统的日子举行。
逛交流会
在我的记忆中,对物资交流会,印象最深的可以概括为:一是“物全”,有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一应俱全;二是“价低”,尤其是穿的、用的价钱低的让人不可想象,2元用品比比皆是,10元的衣物随意挑选;三是“品差”,80年代前,由于少物资交流会多以农产品为主,有部分工业品和手工业,所以价值便宜、做工粗糙,品相差,但没有假货;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开放,外资、外来品等毫无顾忌的涌入,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深入调整,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较大挑战,“假”、“大”、“空”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谓“假”,从吃的到用的,没有什么不能假;所谓“大”,什么都讲求大,大城市、大商场、大酒店,不从实际出发,一意扩大;所谓“空”更是花样繁多,开空壳企业、开皮包公司、打白条,等等,没有你想不到的。四是“人多”,交流会一般是沿着街道两侧依次展开、分类摆摊设点的,因此,逛交流会就要随着人流逛,特别是小孩子,看又看不着,只有随着大人的流动往前逛,一不小心被挤“丢”是常有的事,这样交流会的大喇叭就成了寻人的最好工具。交流会现场一般离家不远,即便是逛交流会时被弄“丢”,回家的路还是能找到的。
前两天,与爱人一起回老家逛了一次交流会,然而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的兴奋,没有了往日的新奇。是啊,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增强,缺什么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哪怕你一年不出家门,也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但我认为,“会”这种形式很是必要,哪怕科技有多么发达,人与人的交流、物与物的交流,不能离开面对面、心贴心、背靠背的交流,要不然就不成为社会。因此,社会再怎么发展、科技再怎么发达,人再怎么变化,都只有回归自然、顺其自然,才是最自然的、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