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能给他们幸福的童年,但是当父母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他们常常感到困扰。父母们可能会说:“我真的不想对着孩子大吼大叫,但是他们的行为让我没有办法控制我自己。”的确,父母们有时候会对孩子做出一些威胁、控制、吼叫的行为,自己都不知道事情会发生到不可控制的局面。情绪来临的时候,就好像魔鬼现身一般可怕。
记得有一次在高铁站,看到一位父亲在打电话,他的吼叫声几乎让全场的人都惊讶的看着他,我模糊的听见他说:“不离婚,就是让她好好的反省!”旁边的女儿都吓着一直抱着爸爸的腿大哭起来,可是父亲毫不理睬,依然说着那几句重复而气愤的话,我能感觉到这位父亲已经到了情绪失控的状态,就好像火山爆发一般。
情绪是什么呢?情绪常常被人们称为一系列的感觉,我们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够用一些词语来标记他们,例如:高兴、生气、悲伤、难过、厌恶或者害羞等。这些情绪的感受在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群中都是存在的,情绪是否有好坏之分呢?答案:没有。所有不好的情绪背后都有情绪的正向意图。
阿德勒理论表明:孩子只有在感觉好时才会做的更好,阿德勒也相信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无论是何种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内在感受,有时候他们的感受比成人更加的灵敏、精微。如果他们的情绪感受总是被成人无视和忽略,孩子则没有办法很好的接纳自己的感受,一旦不能信任和接纳自己的感受,他们则不能很好去感受别人的感受。情绪来了怎么办?
如何与孩子共情呢?我们来看这段对话:
孩子:“妈妈我不想穿这件衣服,哼,我不穿。”
妈妈:“听上去你感觉(......)
妈妈:“听上去你感觉生气了。”
孩子:“是的。”
用一个情绪的词语总结孩子的情绪感受。
孩子:“放开我!他弄坏了我的城堡。”
爸爸:“你听上去( 情绪词语....... ),是因为(什么事......),你希望(怎么做......)。
爸爸:“你听上去感觉很生气,是因为他把你的城堡弄坏了,你想他重新帮你搭建一座新的城堡吗?”
孩子:“不是的,我自己来搭。”
如果我们在和孩子共情的时,孩子说不是这样,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和孩子再一次共情。
在老师们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致的感受:有人可以理解的我们的时候,瞬间就释放了自己不快的情绪,较快的恢复到平静的状态,每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或者情绪低落,比如失望或悲伤,父母就要努力的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情并用温暖的话语来安慰孩子。同样,当孩子感受到积极的情绪,比如因比赛拿了奖杯或考试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时,父母也应该及时和孩子分享这种情绪,并积极地和孩子思考并渲染这种情绪。
情绪有哪些种类:
意识: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及他人的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
调和:让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保持一致。
同理心:敞开心扉去去感受他人的内心和想法。
表达:积极地和他人交流你的内心心理感受,把它们表达出来。
融入:在平等的氛围中积极分享,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
解释:帮助他人分析其生活经历。
人格: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