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的时候,微博朋友圈很多人都在刷,感受不到“年味儿”了,营销号们更是把节奏带的风生水起,纷纷把那些仿佛带着点儿“红之年味儿”的东西包装的更加华丽,告诉你,那就是你们心中缺失的“年味儿”。
的确,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讲,今年确实是我活这么大以来,过年气氛最淡的一年。
首先是我所在的城市大规模禁放烟花爆竹(其实还是有偷着放的),大年初一早上不会再被比闹铃管用十倍的爆竹声吵醒了,其实这个规定我是要点个赞的,毕竟环境当头一切让路,但走在空荡荡的街上,还是让我这个88年出生的人有些无所适从,心里总想着难道不能既保留炮仗声还不至于太污染么。
接着是人们对春晚热情的褪去,春晚节目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是共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从去年起年轻人在微博上看段子手吐槽春晚,或者说这是一种利用春晚进行的民间二次创作,也是看不到了。现在年轻人更乐于看各大网站的拜年祭,或是直播网站的讨巧表演。中年人热衷于各大app的抢红包答题分钱,或是在微信里面视频拜年,电视即便开着也很少抬几眼,最多给个耳朵听着。有些家庭在餐馆订年夜饭,过了八点也不再着急回去看春晚。
还有各类年货物资如今是越来越丰富,以往到了春节期间,出门根本找不到卖早点的,而如今,至多加个春节运费,想要什么有什么。
假期的尾巴转眼便到,时间似乎流逝的越来越快,从第一天到第七天,除去一些必要的应酬聚会,更多人选择在家中休息,恢复因年末忙碌而疲劳的身体。
当对这个农历节日最大的印象变成了需要调休两天的七天长假;
当从期待春节买新衣吃大餐到对着第七天的火车票数着假期的结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七天假期结束,最后属于家庭团聚的“年味儿”也散去了。
历史不能开倒车,文化同样不能。属于中国人那份独家的春节记忆想要回归并非一朝一夕,不是几个电视节目照本宣科的讲讲传统文化就能找回的,不是放几个二踢脚,吃几个蒸属相就能找回的。需要唤回的,是发自内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仪式感。
有人说,年味儿就是火药味,炮仗的火药味,亲戚之间的火药味,而那种家家户户都拥有的炮仗声,火药味,恰恰就是我们记忆中年味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儿火药味都没有的春节,就像不装饰圣诞树的圣诞节,大抵都是不合格的。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有的仪式感,随着社会的变迁,没有什么可以永恒不变,今年假期散去的年味儿终将伴随着明年的春节假期再次光顾,而时代也终将赋予“过年”新的形式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