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杜审言的诗,也是他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提到杜审言,可能有人说不喜欢他,那么傲慢狂妄的一个人,他的诗也不见得能有多好!
可是他却被称为唐朝的大文学家,而这个称谓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他对唐诗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杜审言是今天的河南巩义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这首诗是杜审言为朋友陆丞所作的《早春游望》写的和诗,陆丞原诗已经遗失,杜审言的这首诗却留传了下来,而且被称为“唐朝第一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写这首诗时,杜审言正处于得罪同僚遭人排挤仕途失意之际。抑郁不得志的境况让诗人心情很是糟糕,所以即使和朋友同游于江南早春的美丽风景里,他却高兴不起来。当时的状况正如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真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因此,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新鲜的感受和凄清的愁绪,流露出伤感和掩饰不住的牢骚。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陆丞是诗人的朋友,名字不详,当时在晋陵任县丞,故称陆丞。
诗的首联写诗人的感慨:“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只有离开故土,为仕途奔走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令气候感到新奇惊讶。也就是说,如果在自己老家,看习惯了自然的变化,边会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
这样的感受想必好多人都有过,没见过的,不熟悉的总会给人一种新奇之感。现代人为什么喜欢旅游呢?还不就是因为对长待的地方没了新鲜感,而去别处,一定会因为没见过不熟悉而欣喜惊讶奇怪。
而杜审言在这两句里却看不出那份欣喜,“独有”和“偏惊”两个词,反映的是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样的开头,可谓别具一格,颇有个性。
中间两联具体写“惊新”,表面上在写江南早春风光旖旎,实际上却处处在与北方的故乡作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写新春伊始个初春的花木。
北方的早春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却春风宜人春水温暖,天空中时常有云彩飘过,所以诗人突出了江南的新春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绚丽的云彩。
同样,家乡此时的“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雪未消”与江南此时的梅花缤纷,柳叶飘飘也是截然不同,就好似梅柳渡江而来,江南就一片春意盎然了一样。
景色很美,身体的感觉也舒畅,但心里的苦闷却越加深重。这里的春色再美,也不是故乡。何况还要和那些不入眼的小人为伍,真不如回家乡去。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写春天的鸟和水草。
先写春鸟,“淑气”指春天的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江南江北的春光里,肯定都少不了爱唱歌的黄莺。但这江南的鸟鸣好像被早来的春光所催,因而鸣叫得更加欢畅。西晋诗人陆机说过:“惠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诗人用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的特点。
再写水草,“晴光”指春光,“绿苹”指浮萍。在中原大地,季春三月“萍始生”,而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过:“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春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又一次通过南北绿苹出现的时间差,暗示了江南春天早于中原。
这么多的不同,本是自然规律,但是对于宦游在外的人来说,却难免勾起思乡之情。明媚的春光不能冲散诗人心中的郁闷,江南与故乡时令的不同表现让诗人更添了愁绪。
这两联写作者看到的江南春景、物候特点,蕴含着心中对故乡中原的深刻怀念之情,呼应了首联诗人矛盾的心情,同时水到渠成地引起了末联的伤感。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写诗人被触动了心中的伤感。“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法。“忽闻”表示意外,巧妙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伤感被陆丞的诗触动思乡之情后的感伤之深之痛,所以一经触发,就不由地伤心落泪。
其实这伤感本就在,外物只不过是导火索,所以与其说陆丞的诗触动了诗人,不如说诗人心中的痛借着“古调”得到了宣泄。
这样的结尾,既点明了诗的主旨,让全诗的意蕴得到了升华,又从结构上也体现了严谨缜密的特点。
短短一首诗,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也被诗人凄凉的心情所感染,更让人得到写作上的借鉴和启发,那种借助自然万物表情达意的功力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无戒训练营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