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当如泉自流

          引言

    又一本书要分手了。

闲置架上积日的尘土也不去拂扫的时候,没想起过它一次,没偶尔看过它一眼。要赠给一位友人了,才生出些许离情别绪来,昨夜很认真地把它翻阅一遍,倒似比初读时还用心,还有心得。可见“书非赠不能读也”。

  寒夫白冰爱书惜书,不赠不送,寒夫的倒还可以借,为防我借了不还都盖上他的名章,我嫌麻烦后来索性省去借的手续,看准好的揪准机会拿了就走,他省去惦记的痛惜,我省去转借出去无法归还的尴尬,倒也两便。

  我对书的态度得到了仲滨的推许。

只佩服,不崇拜;读时惜,过后弃——这个态度有近似登徒子滥情无行之嫌,我也确实没想过要对哪本书或者哪位大师从一而终。所以,喜书读书这么多年,兴趣很广,心得全无,书也没攒下几本。

看着仲滨从书房蜿蜒到客厅的书架,对着他海量的存书惊叹,也曾有过一丝欣羡仿效之心。过后,依旧回到“且读且珍惜,回头两不忆”的状态。“各有姻缘莫羡人”,我做不了白冰,做不了寒夫,做不了仲滨,还是最适合做我自己,这样,才好和他们做朋友。

  赠书给人,是在介绍两个朋友相识 。读书有感有悟,与作者心交神往,是结缘;把认为适合的书介绍给适合的朋友,是分享。分享心得,也是分享心缘。

  这回要把李渔的《闲情偶记》送给一位更需要它的朋友。

  李渔这个人,有玩的闲情,有读的雅致,我不是佩服他,是欣赏。

  前半部讲词曲,昨夜重温的是这一部分。他讲的是词曲,我想的是我写的文章,还有朋友让我品评的文章。把李渔说的要点稍作发挥,我想不清楚的,而朋友又要听的,就全都有了。

结构有“七规”:戒讽刺,立主脑, 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

词采有“四则”: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李渔这些看似“八股文”一样的死规矩,让我感受的却是生机灵动的活思路,“文无定法”,却也不能豪无章法的乱写一顿。掌握了李渔的方法,文章才会像流水,它自己就会流出来。

1、戒讽刺

“武士之刀,文人之笔,皆杀人之具也。”

这是李渔的话。

论语里也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说法。李渔的说法里还应再加一个“说客之口”。战国时两大名嘴苏秦张仪就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配上多国相印的,两人联手成就天下“合纵”“连横”大势数十年,兴帮丧邦之说,毫不夸张。

文人用笔杀人,同样威力惊人。陈琳为袁绍草拟《讨曹操檄文》,正犯头痛的曹操听得满头大汗,一骨碌跳下床,华佗都治不好的头痛病,陈琳一篇文章就给“治好了”。所以才会有曹操“可以愈头风”的说法。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同样把武则天惭愧得几乎要自杀。武则天死后,索性立下一个“无字碑”,墓志铭都不要。如果有机会能再让骆宾王来写,不知会写成什么样子,但我们现在能知道这块无字碑,却记不住哪怕一个墓字铭,不立文字的力量并不输于文字的力量。

    文人之笔,辩士这口,不要轻用,用之宜慎。 用之要心存厚道,不要但称一时之快,嘻笑怒骂,任意藏否人物。真正的好文章,是从平和中见真章的,幽默诙谐即可,要力戒刻薄讽刺。

钱钟书先生四十年代困守上海孤岛写《围城》,里边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日本人惟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扔到这里……”轻轻一句幽默,胜过几多谩骂……

2、立主脑

人的大脑结构是一株“信息树”,这是早有科学结论的。

人的念头有多芜杂多混乱,观察一个精神裂者的言行就会有个直观的感受。精神分裂不是大脑整体出了问题,失去了思维能力,只是思维失去了控制,此起彼伏,哪个念头冒出来算那个,表现出来就是那样一个分裂的样子。

精神分裂者的每一个思维其实都还是正常的,只是没有串联,没有统筹,没有主与从的搭配,一句话,没有了“主脑”。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喜好、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循着这些个性特征下去,都会归集到个体的“主脑”。李渔能发现人脑有一个“主脑”,是天才的发现。能想到在戏曲中也应该立住这样一个“主脑”,是他文艺上的天才。

    不仅戏曲,所有形式的文艺都应该立住这个“主脑”:——一个要围绕的主题,想要表述的思想,或者,作者要喧泄的一种情绪,都可以是“主脑”。文章失了“主脑”,就会像精神分裂的大脑一样,必然会是混乱颠倒,毫无逻辑的表达。

3、剪枝蔓

小时候在农村看农民劳作,葵花瓜果等幼苗刚生出来时,要把长势不好的、小的、朽的都掐掉,俗称“打掐”,苗情不好又间距不够的,要连根挽起,叫做“间苗”。这样就能把生存生长资源让出来给更茁壮的苗和更鲜活的花果,这和果树剪枝和剪去枝蔓的作用是相同的。

  “立主脑”只是确定了文章中的“瓜蔬豆果”各得其类,本来是葵花,长着长着就结出了茄子,出来这样的事,能把人给吓死。

苹果与梨嫁接,梨嫁给苹果,成了一个新的品种——苹果梨,梨的爽脆多汁与苹果的甜兼而有之,一个新的“主脑”就立起来了。这并非需要剪掉的枝蔓文艺作品中的“主脑”,这样类似于嫁接的手法也很多,文章立意高下,也全在此。

    “主脑”之立,在于贯穿终始无处不在,无论文章主干枝节、梢梢角角,无处不在。一处无“主脑”,即一处无文魂。“主脑”时隐时现,便成游魂文章。

“剪枝蔓”,就是要剪去无脑无魂的枝枝节节,一根主脉,清晰可见,干枝梢叶,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当肥则肥,当瘦则瘦。

见佳作如赏佳人,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丰减胖瘦,惟见匀称。好文章也是增减不得的,增一字如骨在喉,减一字似珠断线,才算得剪裁适宜,才称得上佳作。

4、脱窠臼

“立主脑”之后应是“脱窠臼”,“剪枝蔓”是误记。但是已经写出来

的东西,实在又不忍心删除。回头再看看,觉得误记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就留下它吧。

窠臼是什么,“窠”是鸟兽的巢穴,“臼”是舂米的器具。窠臼的作用

在于它们的不可或缺,一者用于住,一者用于食,缺一样都活不安稳。窠臼

形成于惯性,如果人每天一睁眼,每一件事情,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要想

好了

才去做,都要玩出点新花样来,不出几天人就要累死。

窠臼的不可或缺,在于人无时无刻不在窠臼中,动物界、乃至生物界,

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无不如此。即便没有智慧,哪怕没有了思维,就让习惯

做主,存在、生存也会自然而然。

文章要不要窠臼?

小说、散文、诗词曲赋、戏剧、策论、随笔,每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都

是一种窠臼,与恶名昭著的八股文并无不同,不是窠臼又是什么?八股文背

上窠臼恶名,在于“八股取士”。八股能作为朝廷选拔贤能之士的专用文体

近十个世纪,说明这种文体作为政论文章,用来表现作者政治思想是最适宜

的,也是最佳的。八股文落伍是时代进步与政治体制和治国理念落伍的外在

表现。也有八股文本身形式千年不变,越限制越死的因素。“物惟从旧,文

惟求新”。限制越死,失去了源头活水,终成一缸酱汤。

一定要“脱窠臼”吗?没有窠臼就没有文章。

一定要有窠臼吗?囿于窠臼就没有好文章。

“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高者能在无中生有,亦能在有中生无。文

章自有一定之规,守住一定之规又不局限拘泥,就是“文无定法”。

卢棱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中”。引申到作文章者亦如

是。能任意挥洒又全都合符中节,像孔子七十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据”,

才是高明文章。

跳出窠臼并非“脱窠臼”,打破窠臼也不是“脱窠臼”,能于窠臼之中

脱窠臼,才是真正脱了。听起来似乎荒谬,却正是作文为人最高妙处,要点

在于领悟,高下全看会心。

                        5、密针线

“70后”之后很少对针线这回事有体验了,“60后”们却穿打补丁的

衣服成长起来的,母亲的针线活,我们这代人无不记忆犹新。同样的补丁,

有的像是在衣服上加上了一处装饰,有的却像是身上长了瘤子、六趾,或

者脸上生了胎记,戏剧文章好坏,也是如此。

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说起来引人入胜,听上去如珠落玉盘,悦耳动

听,有的人说起来却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听上去像老鸦啸月、破鼓

裂钵。境界之高下,有如霄壤云泥。

作文章要把材料先剪碎了,巧裁剪是第一层功夫,“密针线”是第二

层功夫。李渔时代还没有服装设计,但裁缝是个很古老的职业了。“裁”

就是“巧裁剪”,“缝”就是“密针线”。“裁”与“缝”那一个更重要?怕

是不易说得清。“裁”的时候偏重于设计,对文章而言就是构思。“缝”时

偏重制作(针线),对文而言就是情节设计、谴词造句、修辞语法、诙谐幽

默、奇思妙想……

到更高一层境界,“裁”与“缝”是合在一起的。文章高处任意挥洒,

不用打草稿,不用谋篇布局,一任思绪自由流动,如泉似水,先后上下,

涟漪浪花,不用心去秩序,却又自成秩序,似已颠覆了作文规则。

酝酿,也就是打腹稿,是个必须的经历。提纲可以不列,腹稿却不可

不打。酝酿如酿酒,酿得不够,酒流不出来;窖得不够,酒不会醇。文章

高手多有不列提纲的习惯,但打腹稿酿情绪窖思想,这个过程却万不可省。

可惜时下学界多浮躁,文章亦然。没搞清所以然就悍然落笔,网上七收八

凑,也能混个教授。风味醇香的佳作己经少之又少了,能不喝出一口“酒

糟味”,已是难得的好文章了。

李渔是这样说的:“编戏有如裁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则以剪

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

6、减头绪

“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

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这一段引李渔原文。

传奇要在台上演的,不能把台词打出字幕来帮助理解,头绪多了,观

众很容易看累了,看烦了,看疲劳了。

人能够承受的复杂性远远少于我们认为的那个数目,俗话说:“事不过

三”,《论语》中有“凡事三思而后行”的说法,孔子还嫌多,说“三思”

太多,“再”——重复一次,一共两次也就可以了。孔子那么伟大,教的又

都是当时中国智商最高的一拨人,七十二贤闭着眼任意拉出一个,北大清华

还不推开门就进。

孔子教的是什么?

“吾道一以贯之”,就停在“一”,连“二”都不肯上。偏偏有个叫曾参

的学生有点“二”,把这句解读成:“夫子之道,忠恕而己。”“忠”与“恕

”是两个,已经不是“一以贯之”了。由此而成了儒门千古第一学案。后

世有学者解释为“忠于己恕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是“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还是那一个,“行”却有两端,一

端在己,一端在人,一端在修,一端在行。人连这个“二”的复杂性都承受

不好,就这么参详争论了两千多年。

明代出了个王阳明,提出个“知行合一”,把“修”与“行”这两端合

又成一个,叫做“致良知”。这就是人能够承受容忍的复杂性,群体的耐受

力还要远差于个体。根据法国群体心理学家勒庞的研究,群体的智商远低于

群体中的个体,并且只能理解感性的东西,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戏曲、传奇

都要演给群体看的,所以必须线条简单,节奏明快,语言浅显,这也是现

代影视作品通行的规则。哲学家是作不了影视明星的,让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孔丘,李耳,弗洛伊德,马斯洛,马克斯.韦伯

,伏尔泰,卢棱......这阵容够豪华了,联袂拍部电影,如果这个假设成立

,结果会怎样?演员会怎样难以估计,电影公司却一定会倒闭。

公众不愿意接受复杂的东西,所以,哲学家的思想也很难被当世接受,

也许这正是哲学家生前多大多潦倒的原因。

人能承受的复杂性极点在哪?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极点吗?

很不幸,就是这个“三”,就是这么少。

“人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人穷尽一生,人类群尽所有“众生”,也不可能解决了茫茫宇宙的无穷

复杂性,那又怎么办呢?如何解决无尽复杂性中的无尽问题呢?庄子在《大

宗师》中给出了答案:“以知之所知养知之所不知。”前一个“知”读“智”,

后一个读“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我们智慧所掌握的知识推测分析我们不

能探询了解的未知世界。

为什么这样做能成立,因为宇宙是有规律的,是对称的,是均衡的。美

国宇宙学家富勒博士毕生研究发现,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

这成了宇宙亿万事物组成的基本规则。五千年之前,中国远古圣哲就是这么

认为的——“太极生两仪”,即“一生二”,“二”是“阴”和“阳”,现代社

会的基石——计算机、电脑——形成的基础就是“二”,电脑的计算规则是“

二进制”,能够识别的是“二维码”,现代社会先进到这个程度,说穿了也简

单,没超过这个“二”。不识这个“二”,人就会有点“二”。

“二生三”,又是怎么个生法。

天、地、人,任何人仰观俯察的都是这三个相,这也是远古圣人看到的

三个相,命名为“三才”。人生存的空间是“三维“空间,让我们思考超出三

维空间的事,能办得到吗?这就理解了为什么复杂性的极点是“三”。

“三”之外的复杂性是如何解决的,以宇宙的成双成对(阴阳)组合成物

规律,与“三才”或“三维”组合成的变化,就成了“六”,这就是周易

六爻的来历。六爻,是事物的演化的局限。

事物如何变?以阴与阳这两仪开启,一变四象,两变成八卦,三变成六

十四卦。三变之后,不再推演,“以知之所知养知之所不知”。“人生也有涯

”,很少有人活在这“三变”之外,也很少有人了悟这“三变”之外。复杂

性的极点,不还是个“三”吗?

“只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这条线是条主线,传奇如此,

一切文章也须如此。只能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即孔子“一以贯之”那个道,

也是“道生一”那个“道”。

剧情发展,以予盾推动,即“两仪”,即“阴阳”;把予盾置之不同场景中,

即会生出生动鲜活、波澜起伏之变化,又万变不离其宗。

头绪无所谓增减,一任自然即可。

7、戒荒唐,

“画鬼魅易,画狗马难”(李渔)。

画鬼魅容易,是因为鬼魅之类没有人亲眼看到过,人对看不到的,自己

无法无力控制又不可预料,却又不能不被其控制的东西,心理上会惶恐。

面对出乎意料的坏结果,人往往不由自主冒出两个字:“见鬼!”这是鬼魅形

成的心理基础,人性使然。

鬼魅的形象当然好不了,不是阴森,便是恐怖。总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

何得了,又期望出拯救人和给人希望的与鬼魅相抗的“神”, “神”的形象

往往慈祥美好而丰满,观音菩萨最具代表性。“神”代表着人美好的理想,所

以“神”的形象是美好丰满的“人”自己。鬼魅是人恐惧、讨厌的不确定的

可能的“厄运”,所以无不阴森丑陋,鬼的形象也就精灵夜叉各见怪异。

“狗马”都是有形活物,一举一动各有神态,全凭一枝笔勾勒,静在纸

上的狗马要有画出神釆来,看上支要“活”起来,这个难度是当然的。画马

的人有过多少,能画好的也就个徐悲鸿。却还不知道有谁能画好狗。

鬼魅却可以只凭这一腔厌恶,随心所欲想个形状,画鬼是鬼,描魅是魅,

越是荒唐离奇古怪,越是让人觉得像。但画鬼千古无名家,倒是形象并不甚

佳的钟魁,因善于打鬼而一打成名,千古频遭点赞,攒下颇多人气,拥有无

数“粉丝”。

人都有猎奇心理,却又厌恶荒唐离奇不依常理之事。作文章如果循规蹈

矩一板一眼固然读来乏味,一味离奇怪诞荒腔走板,更是会惹人生厌。人性

的奇妙处就在于此。

子不言“怪 力乱神”,算是得人性之正了,却也欠了些新奇生动,不够

动人。

蒲松龄松龄能于神怪野狐中觅得人性中真趣,去狐怪之荒涎,就人性之可依。

新奇而不离奇,不循常规俗套,又能尽在情中理中。可以算是稗官野说中之

高者。

8、审虚实

有个朋友擅长国画,一次观摩他一幅写意山水,山倒还有几笔勾勒,水

却不着一笔,只在大片留白处线浅的着一叶扁舟,顿觉水波荡漾水意盎然。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文人的雅会,以深山藏古寺为题,画一幅写

意山水,有画半个寺庙的,有露出寺庙一角的。公认的最佳创意是这样画的:

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画了一个挑水的和尚……

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虚与实的事。

西洋油画总是习惯画得很满,国画却是讲究写意的,了了数笔,意思都

有了,都活了。西洋人画不了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只会实而不务虚,那意思

出不来。国画却是忌“满”的,要留比足够的空间来让人想象,笔断而意连,

“意”才入了境,谓之“写意”。

中国书法中有个词叫做“留白”,意思是不要把纸都写满了,要留出

“天”和“地”这些空间来,因为纸是白的,所以称作“留白”。这也是个

虚与实的搭配。

作文绘画,艺术精神是相通的。文章也是忌“满”的,留个有余不尽的

意思,反倒更动人。《红楼梦》如果没丢那后四十回,会有那么大影响力?后

人专门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会”,有人甚至穷尽一生去研究吗?这和断

臂维纳斯受追捧群体心理是相通的——神秘感加上点想象空间,能让读者参与

到你的作品中。

好的作品,都像是没写完的,《围城》如此,杨绎先生的《洗澡》也是如

此。最感心动人处,恰是结尾处那一痕“留白”。这点有余不尽的意思惨遭人

狗尾续貂,难怪钱钟书先生生气,杨绛先生恐惧,要自行续写她那《洗澡之

后》。

9、贵浅显

“点出旧事之时,妙在信手拈来,无心巧合,竟似古人寻我,非我觅古

人。”(李渔)

李渔并非不赞成引用成语,只是说不该乱引用,为装饰点缀引用,偷懒

不用心,借成语应事。

把故事说完整容易,说得生动曲折就难了。用显浅平易,耳熟能详的语

言,表述表现得曲折生动,则更是难上加难。传奇如此,作文之事皆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传唱年代据实计算也有千年以上了,语言演化三五十

年一小变,百年就有大变化,历经千之久仍能听来如昨,这首诗可算是浅显

中的极致了。再过千年之后,还会不会有客居异乡的中国人对着地上的月亮,

念着这首诗思乡?会不会出现这样不合逻辑的事——3014年中秋之夜,“中

国月球宇宙生态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遥远地球的父

母妻儿,眼里含着泪,口中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也是元曲中名句,很有意蕴,

李渔却嫌不够浅显。意蕴这东西,要风雅之士去品味,凡夫俗子需通俗才易

懂,让人看懂听懂,这要求高吗?这要求是不高。但让所有人看得懂又要觉

得有趣味,这要求就太高了。有文艺以来真正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并没多少。

可见浅显并不容易,可见浅显有多难。

浅显如果是通俗,那倒真简单了,把别人嚼过的话反复嚼,那样有味道

吗?

或者思想上浮浅,态度上轻浮浅薄,像周星驰一样来个“无厘头”,这样

又成了庸俗,连通俗都算不上了。

“浅”的是语言,“显”的是思想。能以浅显平易的语言,勾画曲折生动

的故事,传达深遂的思想,才是文章中的高手。

10、重机趣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填词种子,要性中带

来......技艺之事,无一不具夙根,无一不本天授......”(李渔)

“主发谓之机”(《说文解字》)。

“机”,文章中发动和枢纽的那个点;“趣”,意趣,旨趣。发动之

机,运转之枢,是传奇、文章之精神。有机无趣,有精神无趣味,会失

之枯涩。

谁整天没事求着人:“你教教我吧,给我讲讲道理吧,我就是追求

精神的完整。”他的精神会怎样不得而知,别人一定会当他神经。

就像吃饭需五味调和才有味道,机器齿轮枢纽运转要有油来润滑,

文章同样需要机趣、旨趣和意趣。与食物中五味一样,机趣能起到刺激

神经兴味,激发快感的作用,人性是需要刺激的。中世纪后,东西方文

明交汇,起因就在于西方人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就为得到东方人

这里再平常普通不过的香料。这个香料,有如文章之机趣。

“趣”有真趣假趣之别。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别人觉得有趣才行。

别人毫无反应,自家先乐得前仰后合,别人会认为病得不轻。专找无聊

庸俗的话题,把肉麻当有趣,肉麻终久只是肉麻,只会无聊,不会真有

趣。趣味不是卖力就能找得到的,我们看一些乏味无聊的相声小品,演员

竭尽全力,声嘶力竭,恨不得上来搁肢你。你只会汗毛倒竖头皮发紧,干

笑都笑不出来。

当年贫道曾创办一张报纸,一位同事下乡途中写了一篇感悟——“在

路上”,央求我修改润色。同事从来不写文章,我从来写文章,这件事看上

去再正常不过,做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法改,只改了几处语法修辞和错

别字。我对他的答复是:“心血之作,别人无法改。”如今想来,“心血之作”

这个词并不准确,他并没有刻意想把文章写得多么好,写文章是他短处而非

长处,他自己并不自信,倒是我认为文章好到我这个从来写文章的人无法改。

用“会心之作”形容这篇文章,虽不尽达意,不远矣。

好文章都是作者本人的,因为好文章都是有性格的。作者志趣爱好,

尽在嬉笑怒骂、颦笑挥洒之间。这就是李渔所谓“性中带来”和“无一本

天授”,如何做到这一点?贫道心得只有四个字——动情用心——这样的

佳作可遇不可求。退而求其次,也要做到,内心不想写,万勿轻落笔。庶

几可脱俗套下流。

11、戒浮泛

手机信号不好,刚刚能查到个“戒浮泛”,李渔原话查不到,就由我

说自话吧。

“浮”,漂在表面,不够深入,不够厚重,“轻”才会“浮”。人举止

轻浮会被人轻视看不起,写出来的文章文字浅薄观点幼稚,也会遭人讥

笑。

为什么会“浮”?学得不够多,钻得不够深,积累不够,自重不足

,自然要浮在表面。

兰州文友白冰说:“自己先一定要弄明白,才能把它写出来。”

但一知半解就匆匆落笔之辈还是太多了,市面上“乱书渐欲迷人眼”

,不能说不丰富,中国人每年人均又读不了四本书,这里应该有一些因

果——面对一泓满是泡沫的脏水,只要还渴不死,多数人恐怕都还是不喝。

我辈书虫子多已修练成一项本领:淘!

《东坡志林》中记述有欧阳修的一句话:“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一语道穿“浮”之根由。

“泛”,宽泛,游移,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得要领,不知所云——通常,

“泛”就是这么一个结果。文章写得“泛”很容易会送失了前面所立的主脑

。控制得不好,就会跑题,这是作文大忌。即便控制得好,也会芜杂琐屑,

枝蔓横生,自己写得罗嗦,别人读得瞌睡烦闷。“老娘们的裹脚布,又臭又

长!”有人这样形容这类文章,倒不能蛮形象。尽管“裹脚”这个主题还在

,算是没跑题,但长了也就臭了!

12、忌填塞

“填塞之病有三:多引古事,选用人名,直书成句......其所以致病之

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看完李渔这段话,不自觉冒汗,感觉句句直指痛处,仿佛李渔就坐在对

面,对着我的文章一脸轻蔑,不客气地朱笔圈点,哪几处多引了古事,哪几

处直接用人家现成的句子……

这些年也曾写过一些文章,也还出过一本书——《推开这扇虚掩的门》

,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看得旁人直叹渊博,听得自己舒服受用,可书卖得并

不怎么好,三千册中倒有好一半送人看的,就为赚个影响力,影响力也没提

升多少,期待中的再版仍还是遥遥无期。看来,渊博不渊博,只是自己的私

事,好看不好看,才是别人感兴趣的事。而且,即使多读了几本书,记下(有

的还是查来的)几句话,只能说明记性还行,又肯下功夫用心记,记得比别人

多些是优点,但话终久是别人的。记下再多,引证再多,依然圣贤是圣贤,

凡夫是凡夫。不会因为文章引用了圣人微言,作者也被看作孔子、卢棱、苏

格拉底或释迦牟尼....

去年写了一篇文章——“民主这东西”,近两年因一个文友的“读书月

“活动读了的内容有关联者,旁征博引十数本,惊动十几位大师地下齐齐咳

嗽,声动“阴庭”。有位同学调侃我这是“点鬼薄”,这是渊博赞誉中美

中不足的一点杂音。一个读书会群中不知哪里的文友就说他特别佩服,想来

他佩服的还是我的渊博,我全当成了对我思想和文章之赞誉。

“借典核以明博雅”——李渔这家伙真“坏”,一句揭开遮掩,把人私

心全道破,难怪同时代文人都不喜见,任他潦倒。后世偏又恁多粉丝。

我用来遮掩的借口是:“这原本就是一篇读书笔记……”内心有没

有借这十几位大师装自己门面,自己最清楚。其实旁人也清楚,只是大

家心照不宣,互相顾及颜面,只有李渔直接说破,让人好不自在。

“假脂粉以见风姿”,也是人间常态。不施粉黛而美艳自在,这叫

国色天香,一国之中也难保能找出几个来,都是上天造就的尤物。多数

庸脂俗粉还是要假脂粉以见风姿的,这样的风姿虽说是装扮来的,总胜

于就这么丑着。

“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事则取街淡巷议......能于浅处

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李渔也并非要佳人弃脂绝粉,一味素面朝天。薄施粉黛还是要的,越

是美人,如此倒愈见风致。

文贵浅显,任由心底流出,自是佳品。实在浅不了,当深则深,只与

通人共,不与俗子听,也是一种顺乎自然,毕竟,我国第一位“先锋派诗

人”薛蟠先生的传世名句——“女儿悲.....女儿愁......”不是任谁都能

写出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