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人民网的官方微信推送了一条关于:艾滋病考生考上大学,同学接受不了这样的室友怎么办的新闻。
新闻说的是山西临汾市红丝带学校高中班16名毕业生,其中15名考上大学,而对于这些考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大学,以及艾滋病感染者进入大学的风险曾一度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某媒体的官微下面,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对不起,可能是我不够善良,我是没办法接受艾滋病的室友。甚至一位本身学医的网有也表示:不是歧视,单纯害怕。
以前,我们总觉得谈癌色变,因为潜意识里总认为癌症就等同于绝症。
而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癌症已经慢慢开始有治愈的机会,即使无法痊愈,也可以带癌生存。反倒是艾滋病,提起来人们都会觉得毛骨悚然,避之不及。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艾滋病任然是目前医学的一道难题,暂时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并且,艾滋病的发生可以说给患者朋友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性,它影响的系统过于庞大,让人痛苦不堪。因此,很多人对艾滋病有极大的恐惧。
众所周知,艾滋病为传染性疾病,并且传播途径只有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前两者可以做好预防措施,后者却很难完全避免。
回到说艾滋病考生不被室友接受一文上来,很多网友的确表示,同住在一个寝室,谁都无法保证磕磕碰碰不受点伤,万一感染如何处理,而日常用品的使用也多少存在着一些风险。因此,多少都有些恐惧与艾滋病患者成为室友。
有人说,这分明是对艾滋病患者赤裸裸的歧视,言语上说着不介意,行动上却又缺乏勇气,敬而远之,知易难行。
心理上不歧视,而行动上拒绝与他们接触,是否算是事实上的歧视呢?个人觉得,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人性的柔弱之处,因为人在骨子里都是自私的。
古代孟子提倡以仁为中心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提倡以法为核心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而自私,私欲又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却又是无法避免的。
说不会歧视是因为艾滋病患者还没有对自身造成任何伤害与威胁,但对于成为同住几年的室友便果断提出无法接受是因为你知道,近距离的频繁接触,很可能会将自己致于患病的风险当中,伤害到自己的健康。
所以本质上,人都是自私的,触及自己利益甚至生命的事情,很难做到慷慨无畏。
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人都很惜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自己的家人,害怕自己的不幸延续为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噩梦。从这一点上来理解,人性的自私也无可厚非。
我想起一年前上高三时微博上一则火热的新闻,说的是天津师范大学一个叫吴昕怡的女生因患乙肝遭歧视而自杀。
这位同学因为一次献血而被意外查出大三阳,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从而被学校,被室友孤立,最后她受不了这样的非议与歧视,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在她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我救不了我自己,放过我,今生的债来世再还吧!
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才能让她毫不犹豫,毫不畏惧的面对死亡,丢下年迈的父母和挚爱的亲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后许许多多的人指责这所大学的无知,以及处理问题的手段过于偏激,也有人指责这个学校的人过自私,没有同情心,过于急切的保护自己而忘记了本能驱动下的自私会给他人带来怎样不可弥补的伤害,会对别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和创伤,会把别人逼到多么崩溃的窘境。
我相信,没有人真正希望这个女生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我也相信,大部分人对此依旧感到心痛与惋惜,甚至自责与悔恨。
人往往是这样,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利益面前将人性的本质暴露的一览无遗。我们也没有办法完全去评判谁对谁错。
只是希望,我们在急于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考虑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你有不接受的权利,但绝对没有伤害的权利,你可以自私,但不能违背道德无知的去伤害,去剥夺别人的人生。
不管是艾滋病还是乙肝病毒,在这背后,折射的都是人们对危险的恐惧,以及对随之而来的风险的担忧。
正如人民网所言:指责担忧的人们,也许有点苛刻,大部分人也只是会脆弱的普通人,面临生死大事,都会有怯懦的一念。英雄,可以为了名族大义而慷慨赴死,可是,更多的只是贪恋人间烟火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