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词叫做“入世修行”,此刻的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回想过去几十年,当遇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总是选择回避,甚至为了不去正面解决问题而放弃我该有的利益。以前觉得我是不计较,后来发现是我不敢去计较,本质是没有能力去计较。没有跨越过冲突,又如何能学会解决冲突呢?
最近跟父母的矛盾好了吵,吵了好,双方都精疲力尽。最后大家不得不彼此妥协,从而家庭出现了另一种和谐,我管这个变化叫做“进步”。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涉及经济问题或其他任何客观矛盾,纯粹是生活琐事,说白了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却仍然相处不好,这还是在原生家庭。此刻我仿佛更能理解5000年来婆媳关系不可调和的本质问题了。说到底都是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造成的。
就比如吃饭这件事情。
最初我想的是父母现在受伤,没有办法自己准备三餐,那么他们的需求就是有人帮他解决三餐问题,我只要完成这一个任务,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了。你只要有饭吃,你甭管我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你也甭管我从哪里买,我怎么做的,你只管吃就好了,少操心,多养伤,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有什么难事吗?
但是后来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我家相对来说是当地的中心地段,下楼就有很多饭店,旁边有超市,大商场,外卖更是数不胜数。我想每天吃外卖,我都能让你轮着一个月吃不着一模一样的。但是外卖他们不吃,虽然外卖确实不好吃,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吃外卖是很多的,尤其是像没办法自己做饭的时候,但是他们这一代人就是不吃。快餐偶尔出,吃多了嫌腻,吃了几次就希望家里自己烧。
于是我开始买菜,烧菜,每天在厨房里打转。对于一个从未下过厨的我来说,要解决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硬是从一个厨房小白让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整出一日三餐,并且味道也还行,那我觉得就可以了,已经很棒了。
但在父母眼里好像这就是应该做的,这让我很不爽。慢慢的,他们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事物。这里没有用挑剔,是因为我觉得好像也不至于用挑剔这个词。
我去买菜基本上是自己看着顺眼就买,也没有特别去准备配菜。我想我妈以前买菜应该也是这样的我们看着顺眼的菜,想买的菜,其实潜意识里是我们自己想吃的菜。每个人想吃什么样的菜,往往都跟他本人的体质有关,很显然,我们家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所以我挑选的菜他们不太感兴趣去。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以前觉得我家里饭菜巨难吃,而我妈每次都沾沾自喜说这道菜有多好吃,那道菜有多好吃,家里的菜吃的有多舒坦,而我却从未觉得家里哪道菜好吃过,正如他们现在觉得我准备的菜很难吃是一个道理。
曾经有个小孩儿说,为什么大人不挑食,是因为大人都挑了自己想吃的东西,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事实就是这样的。
再说洗碗这件事情。
我这个人的习惯,无论是洗衣服还是洗碗,我都会攒到一定时候,然后一起洗,我觉得没有关系,但是在我父母眼里,吃完饭的下一秒就必须立刻马上把碗筷收拾了,厨房打扫了,地拖了,垃圾倒了,这让我很烦。相反,如果我不马上执行,他们又觉得很烦,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观念不一样。
当我忍着愤怒把碗洗了之后,刚一屁股坐下,下一个命令就来了,因为他们觉得我没事儿做了,可以接着去做下一个任务,比如洗衣服,扫地,拖地等等。让我感觉好像我是二十四小时不需要休息的机器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完全听从他们的指令。而在他们眼里这就是应该的,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一而再,再而三,双方的矛盾就自然越积越多。
突然想起我朋友说她婆婆就是这样对她的,现在看来也是两代人之间的观念不一样,婆婆认为的儿媳妇应该是什么样的,跟现在儿媳妇儿本来的样子有差距,彼此表达的方式和对方的接纳度也不一样,在儿媳妇儿眼里,婚姻生活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婆婆要求的也做不到,双方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自然矛盾就多了。
再来说一说我们这一代女孩子可能都经历过的“重男轻女”的问题。
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我身边也有很多人,很多家庭都承受了这种观念下带来的伤害。
过去男人的劳动力就是一个家人的生产力,女性在体力上确实天生不如男人,在那个年代,男人需要干活,自然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当一个家庭食物没有那么充裕的时候,往往会把更好的食物,更多的食物让出来,给家里的男性劳动力。就像我外婆曾经跟我说的,他们以前有些人家里只有一条棉裤,冬天谁要外出才能穿这条棉裤,不外出的人就没有棉裤穿,冷了就躲被窝里取暖,而被子可能也只有薄薄一条。在物资短缺的时候,确实应该把为数不多的资源让给最需要的地方。这些都没有错。
甚至在过去,女儿嫁出去之后,可能一年见不了几次面,那个年代大部分也不可能给娘家反哺多少东西。但是儿子和爹妈是一起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人结婚都很早,孩子结完婚了爹妈正直青壮年,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总还是要他们操心。女儿吃穿用度都在夫家了,家里总是要生活下去的,所以他们仅有的资产基本都留给了身边的儿子,也不是没有道理。
同理也可以推出,父母对于大龄未婚女性的催婚为什么这么严重了。难道真的不考虑女儿的幸福吗?我认为恰恰相反。只是在上一辈人的眼中,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他们的价值观上来考虑,让你找一个人结婚。在他们眼里,只要你结婚了,那么你就有地方吃饭了,我就不用担心你没饭吃了,至于你自己能工作赚到饭钱这件事情,在上一辈的世界并不普及,所以他们不认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都是挨饿受冻过来的,找个人结婚就是找个地方吃饭,只要对方不打你日子能过,辛苦一点又算什么。什么好看不好看,有没有感情,谈不谈的来,根本不会考虑这些问题,能吃饱饭能活下去就是第一大事,就是最好的婚姻。所以长辈们都会说,你看我们当时也都不认识对方,结婚了日子不也过了几十年吗?
从他们的经历,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他们真的是在为我们好,也真的没有错。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温饱无忧的一代人,我们需要的东西,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因为两代人的经历完全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以上是大环境下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可能我们更好理解价值观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待同一件事情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会不一样的。其实换到同龄人身上也是一样的。
虽然大环境相似,但总归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他的所见所闻,都是不一样的。加上每个人的性格也不一样,为人处事也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自然是不一样的。
矛盾冲突的点在于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认为对的方法,去要求对方或者事件相关人员,按照我们脑海中的模样发展,或者是对方要求我们按照他脑海中预设的剧情去演绎。很显然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模一样的树叶,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我们跟别人不一致是必然的结果。
既然不可能让他人/某具体事件/甚至说这个世界,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他人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允许事情出现我们没有意料到的状况或者结局,然后调整自己的方案,尽量让事件靠近我们预期的轨迹发展,如果我们尽力了,而结果与我们预期的差距甚远,也坦然接受它的不同。
生活就像是开盲盒,你可能会开到让你很愉快的礼物,可能会让你受到惊吓,让你害怕,也可能让你哈哈大笑。
只要你不执着于让他们一定要按照你预期的模样出现,那么就可以免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