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份,好像是个多事的月份,23号的港珠澳大桥仪式正式开通,宣告了港珠澳大湾地区未来金融会得到极大的促进,处理由于“马太效应”带来的不均衡问题。但是今天我主要是想谈一下关于那些很大影响过自己的的人的逝去,我自己的看法。
29号早上,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先生的死讯确实让我非常的震惊,不论是中文社交网络(微信、qq、微博)对于死亡的应对方式,还是很多人转发的预防癌症的30条建议亦或者高压力人群的健康隐患一类的文字。我不发表态度,就是更多的反应是:“嗯,哦!”。
中文互联网上面的关于死亡的讯息,李咏先生因为癌症不幸离世,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作为一个优秀的央视主持人,依稀还记得他主持春晚时候的样子,但是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他主持的《非常6+1》,其实一档综艺节目的收喜欢程度一部分是这个节目的节目性质多大程度的符合了人群那个时代电视网络媒体内容的要求,但是更加关键的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起到很大的作用;举个例子这两年很火的《吐槽大会》,一部分人是因为喜欢这种新的满足自己一部分心里需求痒点的脱口秀综艺模式,但是我更加欣赏这个主持人张绍刚的语言魅力(类似马东)。相似的还有大家熟知的快本和天天向上,都是主持人这个IP吸引着大众,至于每一期的内容,一点都不重要~。回到李咏先生这边来,我曾经喜欢他的原因是他的形象非常的鲜明,一头烫过的长发,还有一身极度繁复浮夸的西装礼服,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直维护和维持着这个很多人不看好的风格,但是我们要知道的一点就是不被别人喜爱的外在部分往往反应了他的特质。如今我们在悼念他的时候除了大多的美好的词汇,更多的是注意到他用心付出的位置,这个位置可能很不具体,但是哪里藏着更大的人格特性和魅力。
从得病到亡故,外界其实没有得到任何消息。移民到美国的十几个月的治疗没有作为一场漫长的告别,而是选择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这种做事的风格也是值得赞叹的。媒体的包装,我们看到的公众人物的都是被放大的片面,更多的侧面是被隐藏的,但是媒体的性质决定了每次出现只能出现一次或一面,不然公众的困扰就会出现。李咏先生的离去和离世前的选择其实传达的东西很大。
对于李咏先生的离世,我自己的态度是两个;第一是对离开的人的态度,悼念他过去带我社会的价值,带给家庭的亲情温暖,突然想到《寻梦环游记》里面关于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是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而是当别人说到这个你的时候,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遗忘了还有这个人。第二点是对自己的态度。在AI和基因治疗技术还不足以把36000天这个生命长度提升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们怎么对自己的生命,不讲生物医疗,不谈自律健身。这里说起一本开复老师谈过的一本书《临终人的五个最大的遗憾,讲述的是一个护士记录了2000多名的临终病人的遗憾,其中没有一个人的遗憾是自己赚更多的钱和更努力的工作!没有一个。最大的遗憾或者说意愿就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其次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期许活,然后是更加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三点算是很普通的鸡汤大白话吗?这是2000多个临终人的一致想法。在现在高节奏的工作生活当中,这几句话好像特别的无聊和不现实,但是我们每个人真的需要体会着几句话的内涵,然后看看每天的自己。
记得叔本华说过的一句话,总结出来就是人总是在欲望满足的无聊和不被满足的痛苦中摇摆,在摇摆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幸福的时候就是欲望临时暂停的时候!
30号又传到金庸老前辈的离世,那个对我来说青春的影视回忆都是来自他的笔下。额.....情不想传于文表。 他朝两忘烟水里,金庸先生千古!
2018/10/31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