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踏上三尺讲台的第十个年头,从当初的懵懂无知,到今天理念初成。这中间,便是十年来的摸索探索。自己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教好学生,管理好学生”,渐渐地转变为“教好学生,让学生成为更有用的人”。这既是心态的转变,也是思想的成熟。
十年的摸索,很多理念的形成都是来自于一点一点的实践,总结,成形,多少是走了弯路的。这其中,有跟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摸索出来的,有自己的渐渐形成的结果的,还有便是通过相关培训形成的。而唯一的遗憾便是,若是有一位导师的存在,是不是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快一些呢?
后来想想,确实也是自己功利了些。所做之事,只要是为了天下大义,又何必在乎走得远还是进近,走得慢还是快呢?就像明朝的阳明一样,他曾经问他的私塾老师说:“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私塾老师的内心充满功利,他回答阳明说:“读了书,登了第,做了官,这就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当时十一岁的阳明却志不在此,回答道:“读书希望等登第做官,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罢!读书希望学圣贤,才是第一等事呢!”这个回答令他的私塾老师也不得不佩服。
是啊,很多时候,其实做好一件事的动机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我们的心复杂了,所以所思所想所做也就不单纯了。而越是复杂的动机,越让我们没办法专心,反而做不好一件事了。我们都曾见过几岁的孩子可以靠着一套积木在一个地方玩好几个小时不分心,其实就是在那样的时刻,孩子的心里只有积木,他的专注力都在积木上面,他也无暇分心去关顾身旁的事情。而随着年岁渐长,我们接受的身边的刺激物太多,让我们眼花缭乱,故而分了心,丢失了专注力。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越是追求着快速得到,而却忘了循序积累。
早慧的王阳明,在十一岁的时候便已经明白了自己勤学圣贤书的价值所在,也明了了自己内心最终的追求,故而在往后的人生中遇见了更多的挑战,他也渐渐的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在不断折腾的岁月里,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求的大道,最终成为了一名影响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等。
02
“王学”,近年来渐渐来到大家的视觉之中,后来人中的很多人开始去关注明代的思想潮流,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阳明心学”。作为儒家学说在明朝的演变结果,阳明心学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的思想,包含了很多个层面,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有各个领域的学习意义。
而作为学说的创始人,王阳明的学说观点在一开始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后来他也是通过讲学的方式让大家有了更详细的认识,渐渐地,他的思潮便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推崇了。
其中,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主张:(一)为学第一在立志,志圣则圣,志贤则贤;不立志,就似舟无舵,似马无衔,其危险不堪设想。(二)读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提倡“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三)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过而能改。(四)责善朋友,须忠告善道。师虽尊严,亦可谏之,但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
乍看之下,这四个主张,简明扼要,却是包含了对教书育人的所有要求。而其中的某些观点,更是我摸索多年之后才明白的。
就拿第二个观点来说吧,“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在我们读书的年代,应试教育是第一要求,所以我们会遇到的一个场景是,老师总是特别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其他的学生有时是不闻不问的。曾经读书的时候遇见过这样子的老师,所以把我小时候想当老师的愿望给打破了。后来阴差阳错的成为一名老师,却依旧记得这桩旧事。所以,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我便要求自己,不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老师。
而当我开始接触学生之后,却发现,原来过了这么多年,这种情况依旧存在。曾经遇见成绩好的学生犯错了,却认为他在我这里会有“特赦权”,因为他说他以前的老师便是这样子的,把错误归结到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当时第一次面对这种场景,心中十分的气愤,也十分的失望。冷静下来之后想了想,此时此刻我应该做的便是改变现状。我并没有像他们之前的老师那样处理事情,而是给了双方陈述事实的机会,把事情从头到尾双方都说清楚,同时要求自己不带成见来看待问题,最终的处理方式是讲明白道理,分清楚对错,最终给双方一个有理的结果。不管成绩好坏,做错事便要承担责任。一开始有一定的阻力,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也会接受你的处理方式。
而当时的自己,坚持的观点是,越是成绩好的同学,我们越要把好道德观,思想观,价值观。教育这件事,最先教会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03
而关于教育的第一个观点,“为学第一在立志,志圣则圣,志贤则贤;不立志,就似舟无舵,似马无衔,其危险不堪设想”,这也是我们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事情。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今我们把它演变成了“理想教育”。
在战争年代,周总理曾经提出“为中国崛起而读书”。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努力读书,拼命读书,为了什么?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崛起,为了整个民族的独立,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所以先人们摒弃各种磨难,信念坚定,最终我们胜利了。
和平年代,我们需要立志吗?需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今的社会是物质社会,很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大义,而是个人的利益。而这样的价值取向,会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利益而做事,而不是为了心中大义而做应该做的事。所以,关于立志,它永远不会落伍。
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这句话恰巧说明当一个人心中有志向的时候,不管遇到多难的事情,他都可以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另辟蹊径,最终做成功了。毕竟,很多时候,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那般,“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当一个人可以抛开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坚守住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的战胜自己身上的不足,那么它才能在外界中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进步。
去年我开始教授毕业班,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发现那些最终在中考能够突破自我的人,他们心中的信念比一般的同学更坚定。我曾经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们对未来的看法,结果发现,那些明确自己奋斗目标的同学,他的专注力更加强大,同样的时间里,他的进步比那些心思不定的同学要大得多的。
看完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发现原来古代先贤已经把我们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概述出来了。阳明先生作为一代先哲,对我们教育界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后来人的我们自当立志多读书,从先哲的思想中吸收他们思想的精华,这便是带领我们走得更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