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
优酷的邵俊说做内容的人呐,那是受到诅咒的人,这个诅咒就是你一辈子只会做一样事情。
“六神磊磊”说做内容的人在精线以上价值连城,在精线以下一文不值。
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理解其实提醒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如果被证明很擅长做某件事儿,那如果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啊,就不要轻易地离开这件事儿,为啥?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公平了,会给某种突出的禀赋越来越多的回报。当然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独享某种突出的禀赋。
万维钢 不公平才是世界的真相
假设让你来模拟上帝,给世界上所有人分配财富。你必须按照什么原则分配,才会得到一个与真实世界差不多的结果呢?
首先你不可能均匀分配,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你可能会考虑随心情分配,今天看到这个人心肠好就给她多分点儿,明天看到那个人太可怜再给他多分点儿。但谁都能找到个需要钱的理由对吧?
或者你干脆搞随机分配,让世人完全凭运气获得财富。可是这样也不对。如果你是随机分配的话,那么人群的财富应该是个正态分布,就好像身高和智商一样,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是特别高和特别聪明的人是极少的。
可是财富不是这样,非常有钱的人有很多,人与人财富的差异要比身高的差异大得多。身高是正态分布,财富却是幂律分布。
幂律
蓝色曲线:正态分布 红色曲线:幂律分布
图中横坐标代表每个人的财富,纵坐标代表有这么多财富的人数。两种分布最大的差异,在于横轴上距离原点很远处:在财富特别高的地方,幂律分布预言的个体个数,比正态分布要多很多。
世界上最高的人的身高,并不会比世界上最矮的人高十倍,但世界上却有很多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人数大约是百万富翁人数的 1/6 ,而亿万富翁的人数又是千万富翁的 1/6 。
这就是幂律分布的特点,整个是一个分形结构:百万富翁看千万富翁,就如同千万富翁看亿万富翁。
要怎么分配,才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答案是看谁钱多就给谁多分一点。
等到他的钱更多了,你就再给他分更多。
这当然就是马太效应 ——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现实世界中富人财富增长的秘密正是如此:更有钱是因为已经很有钱。真正让人进入富豪排行榜的不是按小时计费的高工资,而是投资创办企业。
越是有钱的人,越容易在投资中赚到更多的钱,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从一万赚到十万很难,而从一亿赚到一亿零十万则根本就不算赚钱。
◇
幂律分布,最早是在 1897 年被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发现,他正是在考察人群财富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分布。他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布,是正反馈造成的,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赚钱。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东西是幂律分布的:
公司的大小、城市的大小、病毒感染的人群、商品畅销程度、地震强度、油田大小……
幂律分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正反馈过程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分布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这个世界非常不均匀!
1% 的美国人拥有美国 34% 的财富。
Netflix 一家在线视频服务占据了美国晚上 35% 以上的网络下行带宽。
1726 到 1800 年间发表的全部数学和力学论文中的 1/3,是莱昂哈德•欧拉一个人写的。
时至今日,科学研究已经不怎么讲英雄主义的时代,但大多数重要科学发现是由少数精英科学家做出。85% 的科学论文从来没被引用过,只有 1% 的论文在发表后一年内能被引用 5 次以上。
很多人号称给维基百科和自由软件做过贡献,但大多数页面,大多数代码,是极少数人完成的——一半以上维基百科的编辑行为是 0.7% 的用户做的。
Kinlde 用户读书时可以高亮自己喜欢的句子,亚马逊统计,所有图书中前 100 名被高亮最多的句子中,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占了 29 句。
◇
如果你觉得世界很均匀,那只不过因为你看见的尺度太小。
我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哈尔滨感觉很激动,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想写点日记。结果我的笔记本上只写了一句话:原来中国大部分土地是田野,城市只不过是田野中的孤岛特例啊!
其实中国也是个特例,有人希望下辈子不要生在中国,但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很不错了,随机生的话可能结局差很多。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和事都是平庸的,而且最好的东西还都挤在一起。
有了这个正确的世界观,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既然世界这么不均匀,我们就不应该“公平”对待世界上的各种东西。
80/20法则
学术上的叫法是“幂律分布”,民间的叫法是“80/20法则”。这个名词可能来自 IBM 公司。
1963 年,IBM 发现,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上 80% 的时间,是在使用其 20% 的功能。所以IBM的做法就是立即重写操作系统,让那 20% 的核心功能更好用。
这就是 80/20 做事法的关键:重点照顾好那 20%。
◇
比如,一个公司 80% 的利润可能是来自 20% 的客户。只要服务好这些客户,你们公司的利润就基本解决了。而对这其中一个具体客户来说,把他要求的占 20% 的最重要的工作做好,就已经得到了他 80% 的满意度。
所以最好的策略不是把所有客户都当成上帝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伺候好 20% 的客户 —— 然后服务这些客户的时候,又要服务好 20% 最关键的需求。
◇
投资也是这样。如果有两个投资方向,A 方向投入 100 块钱能够赚 120 块钱,B 方向投入 100 块钱能赚 200 块钱。
如果你手里有 200 块钱,要怎么分配呢?当然是应该把钱都投到B方向上去。我们应该在最可能的方向上集中投资,而不是在每个方向上都投。
大公司在很多方向上投资,是为了分散风险。但是对个体来说,手里只有这么一点钱,到处都投的话还不如直接存银行拿利息,应该重点研究一两个方向,在有充分把握的时候才去投资。
巴菲特说,我这辈子挣的绝大多数钱,都是来自于不到十个决定。
◇
做事最关键的战略,就是做好最关键的。
不管是当初做 Mac 还是现在做 iPad,乔布斯的做法一贯都是首先用一个小的精英团队秘密开发核心功能。选拔年轻的天才,激励他们每周工作 90 个小时,只专注于最关键的部分,把细节留给将来让大团队去慢慢补充。
iPhone 出来一鸣惊人,但是连最起码的复制粘贴功能都不给,而 iPad 一出来居然不支持多任务工作。也许市场上的每一个智能手机都有复制粘贴功能,每一台电脑都能多任务,可它们全都没法跟苹果的产品相提并论——因为 iPhone 和 iPad 上能做其他所有产品都做不到的事。
乔布斯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先把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做出来,因为他知道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东西。
◇
数年前我在某国家实验室当博士后,研究中遇到一个小问题,问老板是否需要花时间专门搞一下。
老板给我回复了一句霸气的话:让别人去关心这种没意思的现象吧,我们要专注于有意思的大问题!那是我科研生涯中特别愉快的时刻之一。
◇
所以我很反感的一句话是“××无小事”。事情当然有大小之分,无小事就是无大事。
质量控制无小事吗?80/20 法则最早的应用之一,就是质量控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一个电气工程师和一个统计学家发现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来源,总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于是他们先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性进行排位,优先解决最容易出问题的。
结果解决了第一个,就已经排除了很多质量毛病。然后有多余精力,再去解决第二个。按优先级处理,结果事半功倍。
这个方法影响深远流传至今,这就是《朱兰质量手册》。反过来说那些对所有出错可能都平等对待的公司,反而什么都没解决好,产品质量远远不行。
所以说,效率的关键就在于不公平。
人与人当然应该平等,看人下菜碟非常不好,可是我们直觉经常要求对“事”也平等对待,我们倾向于把资源均匀分配,那就不对了。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学会“不平等对待”。
怎么在个人生活中实践 80/20 法则?
极简主义
有一个给要做的事情分类的著名方法。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四类:重要而紧急,重要而不紧急,不重要而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
一般人的想法,是先做重要而紧急的事,最后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80/20 法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事呢?应该追求只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这就是现在很多人谈论的所谓“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整天被一些所谓紧急的小事推着走,疲于奔命,这种生活最没效率。
一个忙于琐事的 CEO ,不会对公司长远发展有什么洞见。一个被老板支来支去的员工,干不了什么大事。一个永远准备下一次考试的学生,成不了什么大器。
◇
要事优先,尽量只做最重要的事,少干或者不干那些不重要的事,才是出类拔萃的关键。
要事优先
第一,你得有自由意志,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力,不能别人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强调主动性。
第二,你得学会判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第三,你还得有勇气有能力拒绝自己不想干的事,敢跟人说“不”。
比如读新闻,你可能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必读,订阅了一大堆公众号,在微博上关注一大堆人,每天被江湖风云牵着走,实际上大都是没有用的。你应该有所侧重,勇于删除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正确做法是以我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方面的内容下功夫研究透彻。
◇
现代社会中出现很多完美主义者,其实都是不懂轻重缓急的个人评价焦虑症患者。
他们关注各种细节,经常能指出别人的小错误。比如给他们看个 PPT,他们很容易注意到上面有没有标点错误,却不知道你说的大局是什么。这其实是特别浪费时间的性格。
同理,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你在机场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你从未丢过东西,你在整理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你从未做错事,你做的事不够大。
◇
有个北大毕业的“虎妈”,为自己九岁的孩子制定了一个很强硬的作息时间表,一天有 18 个小时在学习,内容包括跆拳道、游泳、钢琴、拉丁舞、英语、围棋、奥数、古文、练字,以及新闻联播。
网上对她的批评意见,都说学习的时间太长,没有玩和休息的时间。我认为这些批评没有说到重点,重点并不在于时间长,时间长的本质是什么都想要。
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要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想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思想,天赋树不能乱点。极简主义要求我们培养核心的竞争力,在他喜欢的东西上加大力度。用 20% 的时间就可能实现这个小孩 80% 的功能,剩下 80% 的时间几乎都是浪费,还不如让他去玩。
玩很重要。极简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最关键的事情做好,省出来时间去玩。
这也符合特勒布在《反脆弱》一书说的“杠铃原则”:做事要注重两端不管中间——我要么做最难的事,要么玩或者什么都不做。
我没时间做简单的事。
未来,一个人一生也许只应该干两件事——
1. 尽量长得高颜值。
2. 尽量擅长某件事。
高颜值,是为了顺应我们古老的基因。
到了哪年哪月,异性也只会喜欢长得好看的。
有专长,是为了顺应人类最新的趋势。
越来越细致的分工,只会让独特者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