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常听到某人是个大孝子的生动故事,尤其在医院神经内科心内科的病房里。因为这里是慢性病急救病老人们的集散地,铁打的病房流水的老慢病,一波出院了一波又来,每天都在演绎着人间悲喜剧,各种版本的床前尽孝轮番上演,有时触动我的泪腺,有时触动我的脑髓,引发我对人间孝道的思考。
有一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广为人们所接受,这个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按造金字塔的形式划分成了五个层次,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到最顶端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人都有需求,当然也包括逐渐衰老逐渐失能的老人们。病床上的老人是谈不上更高需求的,只要还能活着,活得舒服点,活得有尊严些,老人也就满足了!并不是人老了,就不再需要情感抚慰,就不再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只是这些需求太昂贵!
老人的需求也有层次的,有了温饱还渴望儿孙绕膝的温暖,需要有人陪着说说话以排遣孤寂,也想按照自己的意愿习惯生活的更自在随心。相对应做儿女的孝心也是有层次的。
孝经中有关孝养父母,提出了四个层次: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大孝养父母之志,至孝养父母之慧。这是华夏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教诲,也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
只是我们习惯于笼统地把一个“孝”字定义为:能赡养父母,让老人衣食无忧,能常回家看看,老人生病了能在床前伺候,这就是孝了。这当然是孝,但这只是低等级的养父母之身。何况,在我们谈着孝道的层次时,还有多少人连这最起码的低等级孝顺也做不到呢!
相对比旧社会,或者早几十年前,现在的人们普遍生活水平都比提高了,绝大多数家庭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也就很难看到听到,谁家的不孝子孙把老人给冻着饿着的事了。好像现在的老人都掉进了福堆里,儿女们也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是个孝子。
能坐下来给自己的孝心打打分吗?就参照古人孝老敬亲的四个层次和马斯洛需求理论来打打分,我猜很多人都是在及格线上下的,也包括我自己。
养父母之身。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有人觉得舍得花钱,样样东西都买贵的好的,请老爹老妈下饭店,掏钱让老人去旅游就是尽心了。可我常听老人私下叹息,牙不行了吃不好饭,儿子媳妇炒的菜不烂乎囫囵吞枣地吃了胃就不舒服,孩子们爱吃劲道的,米饭闷的太硬,也不好多说话,只能将就孩子……
不是不孝顺,只是粗心没发现。关键还是用心二字,细心体察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变化,及时给予最恰当的照顾,天凉了,一双暖和的毛袜子远比一件昂贵的名牌衬衣更让老人满意。天热了,一壶清茶一把蒲扇,远比一顿海鲜大餐让老人更畅快。
养父母之心。现在大多数老人都不缺吃穿了,更迫切需要的是情感的抚慰。古人把照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形容为像照顾小孩子一样。因为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寂寞,更需要关心陪伴。说儿女是父母的小棉袄,不只是温暖,更是贴心。
我的妹妹就是老爸最贴心的小棉袄,虽然她远在异乡,每年返乡也只能陪伴老爸十天半个月的,但十几年来,妹妹的孝心却从未缺席。
平时无论多忙,每周一次的热线电话都不会间断,和老爸一聊就是几十分钟一小时的,老爸喜欢唱山东小调,妹妹就陪着哄着老爸唱,小放牛小五更十二个月,一首接一首。老爸喜欢猜闷儿,妹妹就耐心地听老爸重复了一辈子的灯谜,每次都像第一次猜那样认真。
放低身段,用老人的心态去沟通,就有无穷无尽的话去聊。关心老人所关心的,哪怕自己一点也不感兴趣。喜欢老人所喜欢的,哪怕老掉牙了过时了。只说老人听了高兴的,晋职称了包包子了家里的花儿开了,即使正在发高烧正在被工作上的事烦恼。
幸福指数高的老人,不一定是住在大房子里,儿子给汇钱女儿买吃喝。但一定是家人关系融洽气氛和谐,能充分得到情感关怀的老人。
打个比方,几个老太太遛弯,一个说孩子刚给买了一件羊毛衫的,一个说过生日收到一堆礼物的,另一个老太太说儿子回来陪老伴儿下棋,媳妇教她怎么玩微信,孙子唱了一首刚学的歌还跑调了……刚刚还挺得意的老太太们都不吱声了,因为比不过了,这才是她们最渴望得到的。
养父母之志。需要解释一下含义,弟子规上说,“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怡亲羞。”就是这个道理,老人都想过一个安逸宁静的晚年,儿女有出息有进步,老人脸上也有光。即使不能光耀门庭光宗耀祖,也别惹是生非,让老人跟着操心脸上蒙羞,也就是大孝了。
最高境界是至孝养父母之慧。老人可能会有很多烦恼,或者因为攀比,或者因为计较,或者只是性格上的狭隘。做儿女的若能开启老人的智慧之心就是至孝。化解矛盾,开阔老人的包容心慈悲心平常心,老人能心胸开阔没有烦恼,清清静静度晚年,才是老人最大的福报。
最高境界不是人人都能企及的,但至少我们可以达到养父母之身和养父母之心。多体谅老人的苦楚,给予老人更周到细致的照顾,迎合老人的心意,少做顶撞老人违拗老人的事。多用些时间和心思陪伴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不枯燥不单调有乐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唯一不能等待的就孝敬老人,给自己打个不错的分数,也给老爸老妈的幸福指数打个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