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号以来,承蒙大家的厚爱,陆续地收到了一些点赞和打赏。我想用这些打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后来非常幸运地联系到了浙大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的团长周亚星。相隔万里、素昧蒙面的学姐和学弟,聊起来却倍感亲切,可能我们都是唱着“大不自多”长大的吧。
我给他发了一份采访提纲,我说想借你们的眼睛把所看到的昭觉的现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昭觉这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和一大帮需要帮助的人被更多的爱心人士“看见”。两周以后,第一批捐赠的图画书还在路上,周亚星学弟的回信倒是来了。读着读着,竟是五味杂陈,在那样一个山清水秀的角落里,有那样一群天真可爱、求知若渴、有着纯粹的小小梦想的小小的人儿……
睡不着,更坚定了毛线球儿今后要做的三件事情:
1. 带娃露营并分享攻略
2. 给娃读书并分享心得
3. 努力赚打赏,买书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帮助他们点燃梦想
以下是关于他的回信和发送过来的资料的整理。照片来自“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官方微博文章。
这条山路,是从大名鼎鼎的四川西昌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前往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必经的S307,也是从昭觉的彝族同胞们通外山外的唯一的路,google地图显示总距离101公里总耗时却要2小时34分钟。
几天前,一个英俊的少年放完寒假从家乡抵达西昌,然后坐上班车沿着这条路重新回到了昭觉。这位少年,就是浙江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周亚星。他们的团员还有朱佳伟、朱锴治和肖翔匀,一共4人。我问他山路好走吗,他说“山路弯弯曲曲,现在还好修成了油路,以前这90多公里要7、8个小时”。今年是浙大研究生支教团赴祖国西部支教的第19个年头,作为求是精神的传承人,他们承载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使命,于2017年8月份来到这里,开始为期一年的昭觉扶贫支教生活。
拉了一周的肚子就习惯了
我问当地的生活条件是不是艰苦,他们四个人能否适应。他倒是描述的风轻云淡:“我们4个住在支教学校为我们合租的房子里,是三居室,餐食基本都在支教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吃。可能因为是年轻人吧,我们都还比较适应这边的条件,一开始4人拉了一周的肚子就习惯了……”这个阳光少年,他总是说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想起了自己大学时候听过昭觉支教团回浙大后的报告会,一个学姐说他们在山上吃了一年的土豆,昭觉人民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可想而知。
四个人分别在三所学校支教
周亚星说“我们日常工作主要是教学,4人分别在三所当地学校支教,分别是:昭觉县东晨中学(周亚星,担任初一两个班130个学生的英语老师,每周16节课)、昭觉县宝洁希望小学(朱锴治、朱佳伟,担任2个班200多名学生的数学、语文老师,每周18-20节课)、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肖翔匀,担任6个班420名学生的科学、英语老师,每周12节课)。 在课余,我们支教团会配合昭觉当地县团委开展扶贫工作。会去昭觉46个乡调研考察各学校的需求,通过支教团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为昭觉当地捐赠物资、援建基建设施,并进行发放和监督。我们的公众号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上面有很多详细内容。"
“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周老师不要走”
“我的梦想就是可以一直好好读书”
我请他描述一下支教团眼中的昭觉的孩子们是怎么样的,周亚星说“昭觉的孩子基本都是彝族,他们的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比较害羞。但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就敢于表达情感。虽然这部孩子的学习基础相较外面的孩子差很多,但孩子们都很善良、待人很真诚,也懂得感恩和尊敬师长。这边的孩子都早当家,许多小学的孩子每天都是帮家里早上喂完猪、做好饭后来学校上课,下课回家后继续帮家里做农活。假期我班上的学生还有出去打工的,目的是为了挣这半年的生活费和学杂费。孩子们有时听不懂太长的句子,在第一学期结束前我和班里孩子们说放寒假要离开这里,明年春天再来时,孩子们都以为我要永远的离开昭觉。下课后给我写了几十封信,挽留我,和我说他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周老师不要走。可能在他们的心里,我真的是他们最好的知心朋友。“
在他发给我的另外一篇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昭觉的孩子们勤奋好学,感动着支教团成员们。他们每天走两个小时山路,早早等着教室开门;晚自习停电时,自发点起蜡烛继续学习;当被问到梦想是什么,孩子咧开嘴一笑说,“我的梦想就是可以一直好好读书”……
梦想真的会发芽
在他给我的这篇报道中提到,第4届(15年前)支教团的林建曾经在班上做过小调查,问孩子们“将来”想要做什么,两个班的学生中仅有12个学生回答想要读初中,绝大多数孩子回答“放牛放羊”。第8届(11年前)支教团的纪玉滨和同伴们曾经在暑假带了两名孩子来了一趟杭州,
“那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男孩才读二年级,第一次坐飞机,兴奋地说,‘原来人是坐在飞机里面的’。站在杭州街头,两个孩子的眼睛都不够使了。”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大学生。
如果梦想是种子,那支教团的可爱的同学们在做的事情就是播种,他们告诉大凉山的孩子们什么是“电脑”,什么是“远方的浙大”,什么是“梦想”,有了梦想,孩子们便有了向往。
很多学校目前都缺老师
关于昭觉教育发展最大的难点,周亚星说他们平时也跟很多老师、校长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的共识是最大的难点在于师资。“山外的优秀教师大部分不愿意来凉山深处支教,因为昭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很难拿出额外的教师补贴政策来吸引师资。很多学校目前都缺老师,从主课语、数、外到音乐、美术等等都很难配齐老师。”
一村一幼
当时联系周亚星的时候我说我想捐赠一些图画书,给读幼儿园的这个年纪的小孩子们看的书。他说“好的好的,我们一村一幼项目刚好需要这些图书给孩子们看”。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一村一幼”,所以请他在回信中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一村一幼”。他说,一村一幼项目是为了改善彝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学习状况的工程。因为昭觉县是彝族聚居县,95%以上都是彝族人。以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孩子从小只说彝语,直到上一年级才开始学拼音汉语,导致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不好。这是推出”一村一幼“项目的原因。
每个村利用村里的活动室成立一个幼儿园,政府以及各界爱心人士为其捐赠书桌椅和其他硬件设施等等,请会说汉语的老师来为学龄前儿童教汉语,这样就保障这些孩子上一年级后可以快速跟上老师进度。这个项目实施的很顺利,而且在大面积推广,改善很大。现在一个活动室里可能要坐50多个孩子,每天跟着老师学习汉语。
执行的难点就是因为当地财政收入很低,每个村的活动室面积有限,购买书桌椅等硬件设施的资金空缺很大,所以还是有许多村幼的孩子们都只能坐着小凳子听老师讲课。购买益智玩具、课本等的资金更是急缺,现在我们支教团在配合政府联系外界爱心人士、企业给各个村幼捐赠这些设施,保障一村一幼的项目实施。
我的梦想是——穿一次新衣服
去年10月,支教团下乡去给海拔3000米的乡村小学送文具时,有一个只穿着破旧的长袖和冰冷的拖鞋的小姑娘前来迎接他们,她是这所小学里唯一能够用普通话跟支教团成员交流的学生。当支教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这个8岁的小姑娘回答非常让人惊讶,她说“穿一次新衣服”。于是支教团首先从微薄上发起了“微·暖”计划和“暖冬”计划,一直持续到现在,共收到600余万元价值的衣物,让40000余名彝族孩子过上温暖的冬天。
这半年要为孩子们筹集更多的助学金
周亚星说,接下来的半年他们的工作重点有四件事情,第一件是教学;第二件是想在教学之外给一些学校的贫困孩子多筹钱购置些课外读物或者课内辅导资料;第三件是努力通过“千人圆梦计划”为一些贫困彝族学子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他们每年提供300-1000元不等的助学金,保证这些孩子不要因为费用问题辍学;第四件是要在这半年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昭觉乡下一些贫困学校翻新校舍、援建吊桥等等保障孩子们的求学路。
爱心人士如何提供帮助
如果有人愿意向大凉山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可以通过下面的联系方式联系到他们。
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 团长 周亚星
微信:13083981615
手机号:13083981615、17311765211.
周亚星说如果有爱心人士想带着物资来昭觉亲自给孩子们发,他们也非常欢迎,请提前跟周亚星联系方便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关于西部支教的更多信息和动态新闻,欢迎关注他们的公众号和微博账号:
公众号: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微博账号: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浙大支教团公益项目概述:https://www.weibo.com/zjuzjt?is_all=1#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