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珍妮的男友伤害(物理上)了珍妮。阿甘二话不说痛打了男人一顿,受到了珍妮的不解与质问。对电影内容本身来看,这一点阿甘似乎不能理解珍妮此时的状态,珍妮是正常人,她需要考虑需要选择需要去权衡利弊。在电影的世界当中男友起码是曾经理解到这个女孩的人,所以阿甘在这里更像是一个突然闯入的第三者。而非观众所看的,一个原因为爱付出的人。
但对于此处节点进行推演我们可以了解到。阿甘爱珍妮这无可置疑,然而阿甘在此时能为珍妮做的仅仅是看似为珍妮出气一般都殴打男友吗?也不尽然,阿甘是单纯的,不计较利益得失的。他的爱是最美好的,但也是品相最差的。没有人会爱上一个不理解自己但是却只为自己付出的人。最多当做后路。用朋友的一句话说——备胎。我对于“备胎”用来形容阿甘认可又不认可。一方面我们从影片前段可得知。珍妮是阿甘为数不多的“理解者”《人类心理学概论》认为,对于理解者人们往往更容易产生好感,而这种好感往往会发展成为爱情。原因很好理解,对于理解者人们能更容易找到相互的认同感。而阿甘的智力障碍使他对于理解他人成为不可能。那么这部影片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将爱情从阿甘的世界“斩草除根”。那倘若在阿甘手拿巧克力亲眼看到珍妮被男友伤害时,阻止是必然的。但在阻止后重心是否应当放在珍妮身上。一个被男友伤害抛弃的女孩,此时需要的不是将能够伤害到她的人痛打一顿。而是有人能够走进他的内心,把那个他内心中爱过但是现如今却给予她巨大反差的“男友”的“罪行”替他说出,亦或者听她倾诉。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人们在对于内心爱的人时第一反应永远是保护。“男友”也不例外。阿甘对他的殴打反而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此时阿甘若能够以他目前所拥有的资本,加上在珍妮“痛苦”时需要的理解。大概率他将获得一个美好的爱。就像是庄子先生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拥有资本才能拥有不去计算得失的资本。加上爱总重要的要素,理解。电影才能够顺理成章的让阿甘拥有爱情。而这份数年的日久,也大概率会生出旷日持久的爱情。 愿不断寻找选择到“伪理解者”的珍妮能够不再漂泊得到真正属于他的理解者和幸福。而阿甘也能够获得对“爱”的真正理解。让追逐幸福的人不在漂泊。爱,这最美好的主题,也将继续千古延续。
ps:我讨厌“伪理解者”,从大把大把“被理解者”身上提取经验,然后适时嫁接转移的骗子。区别于渣男渣女情感骗子。“伪理解者”往往更能走进人的内心,但当其得到满足后便立即寻找下一个。其与所谓“渣男渣女情感骗子”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会真正的与你一同沉沦在相互认同当中,并且具备排他性独享性。但是其会在得到精神或者肉体上的满足后迅速丧失排他性与独享性。我们知道判定爱与喜欢的标准便是排他性与独享性。当其丧失后,“伪理解者”若仍旧与“被理解者”保持一定关系(例如:朋友,情侣,甚至雇佣)其与所谓“渣男渣女情感骗子”几乎没区别。但区别于“渣男渣女情感骗子”从一开始便没有感触仅仅以达成目的为标准。“伪理解者”还看似“人道”的付出情感。但这一定会结束并且仅仅为满足自己的目的却令人作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