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在进入思考营的第三周主题之前,我们先把前两周的主题连贯起来、做一下简单的回顾。
1. 方向
做事情、先要弄清楚意义的目的
我们第一周的主题是: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本来是想让大家直接去思考发展方向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是由我们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让大家先去思考工作的意义或目的。当然,工作只是我们的抛砖引玉,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全方位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养成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明确目的或意义、以及方向的习惯。要知道做事情没有一个清晰的意义或目的、以及明确的方向,是一个迷茫人生的开始。
并且、道理很简单,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因为这些意义、方向、等深层次的问题,毕竟不是我们的直观、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我们直观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眼下的分分秒秒,不经过深度的思考、是很难拨眼下的迷雾、去想透深层的意义、目的、以及方向。并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思考营的很多战友们来说,这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思考工作的意义、以及往后的发展方向。
如果找不到方向、先成长起来再说
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当前的格局与阅历,很难明确一个正确的方向,又该怎么办?为此,我们推出了“成长是硬道理”这个专题节目,来明确了一件事情:无论大家有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无论大家的具体发展方向是什么,实实在在的成长、才是我们走过这一辈子的本质所在。我们更是在“成长三部曲”的专题节目里,更深入地剖析了成长的三大内容:1、认知与心志,2、融入现实,3、实现积累,虽然我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我的表述并不一定很到位,但是“人、环境、积累”这三者博弈,的的确确是人生的三大博弈,如果看清了这一点,相信每个人活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复杂或者迷茫了。
这种成长,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一代来说尤其重要,当我们刚步入社会的时候,要么很难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要么即便自己觉得找到方向了,但人生阅历直接限制了方向的正确性,所以,这个时候比方向更为重要的、就是成长,在当下所处的环境中成长,让自己的认知与心志上一个台阶,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现实,同时积累初步的专业技能、人脉与影响力。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可以再去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发展方向了。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迷失方向
好,以上是关于事业的大方向,同样,我们要把这个做事之前、先明确意义和方向的习惯,贯穿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当中,逐渐逐渐地让自己从人生的大方向开始、到事业与家庭、再到更具体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不迷失方向。当然了,如果某件事情的方向确定不了,那就先成长起来再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这就是第一周主题的意义,做事情、要先明确意义和方向,如果不行、先成长起来再说。
2. 目标
接下来看下第二周的主题:确定一个核心目标,这是第一周主题的延续,也就是说有了方向,接下来要在这个方向当中寻找一个明确的目标。
当然,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但是、同样做起来不容易,大部分人定的目标,要么是太多太多、要么是不切实际的,要么是过于长远的,要么是过于简单容易、简单到没有任何意义,这都非常普遍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目标只要一个就够了
先看目标太多的问题,从客观上来讲,大部分人的精力、只适合专注于一件事情,至于同时做好几份事情的人,见是见过,但没见过有什么重大成就的。这个道理对企业来说也一样,见过搞多元化的,没见过每个领域都成就出伟大公司的。所以,目标首先不能多。
目标不能脱离现状
说到不切实际,往往是干脆不考虑自己的现状,很多创业者、明明是白手起家,却按照大公司的做法来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比如:如何如何开发产品、如何如何大规模推广市场,即便是在大公司打工,那也是照搬别的大公司的做法,不考虑自身的现状。
目标不是愿景、而是愿景的切入口
说到目标过于长远,往往是分不清愿景和目标,愿景、是需要的,但千里之路、始于足下,心中的志向再怎么高远,还是需要一个可切入的、可操作的、当下目标。所以,愿景归愿景、目标归目标,不能混为一谈,只有愿景、不懂切入口或落地点的人,我们称之为志大才疏。
说到目标过于简单容易,往往存在于官僚体系中,做事情没有太多实际的功效,形式大于内容。这就不多讲了。
好,以上这些都是定目标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通常无法实现目标的原因。这种事与愿违的事情、经历的多了,人也容易疲惫,慢慢的也不相信方向与目标的重要性了,其实,错的是定目标的人,而不是目标不重要。
3. 实现目标、要多做该做的事情
方向和目标明确了,那下一个主题是什么呢?
当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以及具体的目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现目标。
如何实现目标,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分析目标与现状、在现状与目标之间寻找一个路径,但不容易的是
一、规划的路径、是否可落地?
二、执行的时候、是否贯彻到位?
关于第一个问题、规划是否可落地,如果没有刻意去训练的话,一般到了三十五岁,才能做到规划有很强的落地性,但是面对没有做过的事情,可能四十岁了还不一定能做得到。那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源是什么呢?我们暂且保留答案。
先看第二个问题,我就直接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规划好了周末要看半天的书,我们多少人能排除所有干扰、彻彻底底地落实这个规划呢?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自己的执行力和专注度如何。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根源着手,也就是说要弄清楚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及对执行的干扰,根源在哪里。我的观点很明确,这两个问题的根源都是同一件事情——不懂得该做什么,只懂得我想做什么、或者我喜欢做什么。
如果大家仔细剖析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快会发现,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根源都是这三者之一:要么是该做的、要么是想做的、或者喜欢做的。比如:当你要看书的时候,忍不住跟朋友一起去逛街,归根结底是因为你喜欢逛街、你想要逛街,不知不觉中看起电视、对着手机聊天,其实是你想看电视、你喜欢聊天、你喜欢这种生活,而全然忘记了该作的事情——看书。
工作当中也一样,那些工作有效率、总能实现目标的人们,其实,只是在做更多的该做的事情、实现目标该做的事情,少一些“我想要、我喜欢”等主观的意愿,脑子里、那些属于自己意愿的想法越少,认知跟现实的融合、阻力就越小。
所以,我们第三周的主题,就放在了“该做什么、想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对这三者的思考,这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源头所在。只有控制好了这个源头,实现目标的时候、才能有更好的规划与执行。
当然,我不反对每天给自己一个惬意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是懒懒地发呆一下午,但是,面对重要的事情、重要的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去除自己的意愿,多做一些该做的事情。
祝大家在本周的训练中,训练出能够收益一生的人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