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普利辉老师的亲笔签名新书《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我收获了很多。
加入教师推动力课程之后,与普利辉老师“相识”是在微信上互动。从未见过面,对普老师的初印象都是从文质大课堂的授课讲师那里获取的。张文质老师说普老师是中国教育脊梁式的普通教师,脊梁式教师这个称号让我对普老师充满好奇又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畏。
带着仰慕想进一步认识普老师,恰逢在教师推动力语音分享的活动中与普老师建立了深厚情谊,这份友谊建立的让我措手不及,我记得在推动力语音分享第二次活动中,我担任主持人,当我即将要总结结束分享时,“稍等,何老师,先别总结,我发一段文字”。这是第一次与普老师直接对话的场景,可是这次对话由于我主持的太投入,忙着对着语音筒发语音总结,我的总结与普老师的这段文字完美错。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与普老师认识的机会(我对普老师很敬畏,不敢轻易打扰他),心情有点复杂,手机那端看到普老师主动加我微信,我宠辱若惊,先与普老师寒暄之后,又说了一声抱歉,“您的信息我没及时回应,我看到时主持就结束了”。普老师压根没提这事,他直接给我语音,夸奖了我一番,说我主持的好,文采不错,进而又补充了他发信息的目的,就是想表扬我们几个担当分享的伙伴。就这样我与普老师搭上了话。当时我不知道普老师“潜入”在群,后来得知普老师潜入是为了学习。
之后文质课堂专门为普老师举行了新书推荐会,我记得那次推荐会时长接近3个小时,普老师的“真容”出现在屏幕的那头,面部黝黑,眉宇间有一颗痣,目光澄澈,谈吐朴实,看着普老师我联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教师扎根农村25年,在大山深处的小学校里为学生传递着最可靠的知识,为即将辍学的孩子带去最有能量的帮助,一边教学一边走访学生的每一个家。25年或许是人生的三分之一,普老师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是这25年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农村教师对自己降低要求,反而对自己够狠,每天精进自己,想各种办法获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还出了一本新书《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
普老师的新书推荐会结束了之后我就立即在淘宝上下单买了此书,后来我主动给普老师发信息,为他庆祝新书的出版,同时我也为普老师推荐了很多软件,是让更多的教师看到普老师这个闪闪发光的人生历程,经由普老师推动更多的乡村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
后来看到普老师的新书发布文案我就积极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普老师这种热气腾腾的工作态度值得大家效仿学习。有一天,普老师直接给我甩过来一条信息“何老师,地址电话发过来,给你寄送我的新书”。说实在的很激动,没想到我心中的“角儿”给我寄他亲手签名的新书。我当时拒绝了,不仅仅因为我已经下单购买了,更重要的是普老师的新书值得付费购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承载着一个山村教师25年的奋斗图景,它是很有分量的。普老师很直接说你买的送给同事,我送的你来读。我没有再推托,收到普老师的书,我小心翼翼地拆掉快递,这是我目前为止第一次收到作家免费送的亲笔签名的新书,我很珍惜,这几天事情很多,我都安排在了后面,把阅读普老师的书看做最紧急最重要的事,就是因为普老师能看得起我这个小老师。他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动。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此书,看这本书时我进行了勾画与分类。普老师经常用(包括引用)到的精句我进行了梳理。
精句1: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精句2: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
精句3:相信“相信”的力量。
精句4:让教育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精句5:对灵魂无限爱护,对错误零度容忍。
精句6:学习是教师最可靠的“减负”途经
精句7:教育就是一位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
精句8:管理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精句9:我们不能扭转季节,但我们能够努力营造局部春天。
精句10:不把“反常”的学生交给家长。
精句11:倾听“四大法宝”,用“眼睛”倾听变化、表情和肢体动作:用“心”倾听感受、需求和渴望;用“王”倾听美好的品质、优势天赋和闪光点。
精句12:平时不闻不问,问起来没完没了。
精句13:学生犯的任何错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精句14:成全自我的最好方式是帮助他人。
精句15:情绪控制的“四步法则”:停、感、问、选分别对应的是停止反应;感受身体的真实反应;问问自己是什么没被满足;适合选择的行动,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
精句16: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精句17: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走得更远;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走得更高;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走得更长。
17个精句是这本书里所有精句的一个缩影,其实还有很多,不再列举,大家买来读读就会看到一颗颗闪亮的智慧。
看了这本书我对普老师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普老师是彝族人,中师毕业,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学历水平。担任教师后,一边任教,一 边深造,后来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与本科毕业证书,他喜欢听樊登读书,我与普老师有同样的爱好,普老师的工作现状让我惊讶,山区贫困,除了教学以及担任科研工作之外,他要忙于下村,忙于控辍保学。他的这种工作量让人无法想象,还要做一些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如下乡入户等),可以确定的是他做的这些事很艰难,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低,需要老师下大力扭转他们的教育观念。(因为我在农村做过三年特岗教师,对农村家长的层次有所了解,但是普老师所在的山区是我曾不了解的,无法想象的)。就是在这种外部环境的“遭遇”下,普老师没有被吓到,不但没被吓到,他反而越发“勇猛”,选择了一条专业发展之路改变身边困境,实现了“破圈”成长。
他不会做课题就自己买书模仿,主动参加他们州的教科研,不知道看了多少书,模仿了几次,失败了几次,确定的是他实现了州里第一个成功立项的老师。他总结了做课题的经验给老师们推广分享,他打破地域的限制,加入了很多专业共同体,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新网师和文质大课堂,普老师这本书里引用了新网师教师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激励每一位老师要拿起来、用起来这“三专”才能实现自身成长。
对他起到精神引领的重要他人是张文质老师,在书里普老师诚恳的表达了对张老师的感谢,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了——成全自我的最好方式是帮助他人。有了重要他人的引领普老师变得越发自信,虽然已是高级教师,普老师依然继续学习充电,在教育行走中主动担当,承担即成长是他做事的风格,《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可以说就是在张文质老师的推动下慢慢生发出来的。
本书内容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普老师敢说实话,敢说真话,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困生出现,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为什么老师只爱教书不爱看书,为什么老师在课堂上不会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等,普老师一针见血提出教师要反思,教师求内发展才能慢慢改变现状,既然选择这个行业就要对得起学生、家长、自己。
我们无法像于漪老师那样把教育事业当成命业,我们可以选择每天进步一点点,拿起书的那一刻你就慢慢的走向了专业化道路。先做起来,再做精彩。
在普老师书里我看到了7年前在农村教学过的自己,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身边的老师安于现状的居多,自己踏实肯干反而活成了“另类”,所以我选择了到他处从教,在普老师身上我没看到这些,我觉得普老师身上有一种对土地、对山村教育的无限挚爱,让他变得更加纯粹。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普老师做到了,他的新书就是他优于过去自己的最好见证。
虽然普老师出版了新书,但是我时常看到他在朋友圈发布不断折磨自己成长的动态,普老师不是出版了新书就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持志如心痛,普老师做事的志向,向世界敞开,他带着痛处坚持,即使成了“角儿”,还持续的接受现实的“挨打”,普老师在书写自己人生的另外一个版本——成为教育飞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