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暑假,82版的《西游记》都会重播,特别是那熟悉的旋律:“你挑着担我牵马,迎来日出,送走了晚霞……”怎么听都喜欢。
也正是因为《西游记》里面有很多的故事,而且是孩子们喜欢看的故事,代表正义的孙悟空师徒打败了妖魔鬼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取得真经。
这就是孩子喜欢听故事的背后逻辑,好人打败坏人,并且经历了磨难,取得了胜利。
其实不光孩子喜欢听故事,成人也喜欢听故事。
对于我们学习写作来说,知道了人人喜欢听故事还不够,还要了解人们喜欢听故事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的讲故事,讲到读者的心坎里。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一.刘主编用自己创业的故事,有意思吧,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而不是你想讲的内容,这才是故事思维的真正含义来为我们讲述故事思维及其背后的逻辑。
那是五年前,刘主编刚创业的时候,需要得到投资人的投资,当时他创业的项目非常好,而且每个月都有收入,但是当他第一次和投资人见面,直接把这个创业项目的好处讲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投资人的关注,甚至在见面会上那些投资人根本就没有专心听他讲,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玩手机。
当是刘主编很沮丧,但是他也相信只要项目好,总会遇到伯乐的。
第二次与投资人见面会上,刘主编改变了策略,他一上来先否定了自己做的第一代产品,他说虽然这个产品也赚钱了,但还是存在很多缺点,他又具体指出缺点在那里,后来又讲到了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正在升级的二代产品,这个产品投放市场不光热卖,而且消费者反应也不错,口碑也很好。
就这样,投资人被他讲的这个故事所吸引了,后来投资了113万。
你看同样的一个产品,两种不同的讲解方式,得到了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故事思维的背后逻辑。
作为投资人,他们对创业者一番风顺的创业故事并不感兴趣,他们想听的是你如何克服困难,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个产品是如何诞生的,这样的创业故事才会打动他们。
有意思吧,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而不是你想讲的内容,这才是故事思维的真正含义。
二.拆书稿写作中的故事思维
我们在写拆书稿的时候,也要研究读者的心理,到底大家希望听什么样的故事?如何把我们要讲的书和故事相结合,如何铺垫,如何转折,才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
有一本书叫《正面管教》,说的是家长要如何管孩子。“管教”这个词是约束的意思,孩子不听话我们要约束他,这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正面管教》这本书讲的恰恰是不约束和不管教。
家长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管教变成了不管教呢?《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提到的正确方法是引导,比如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感觉到爱,表达对孩子的信任等等,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约束和批评。
我们来整理一下作者的逻辑:管教孩子是父母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管教需要方法,如果不讲方法,最终可能事与愿违。
想想我们生活中是不是这样,一个调皮的孩子,你打他骂他,他不但不会收敛,反而更加调皮;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你天天责骂他,羞辱他,他会更不爱学习。但这些例子还不够极端,还不能给人很大的触动。
有一篇《正面管教》的拆书稿是这样写的,它举了一个新闻故事的例子。
作者引用了当年“上海杨浦大桥少年纵身跳桥”的新闻热点讲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的惨剧。
“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突然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紧追在后的妈妈,因为没有抓住男孩,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你看,这个故事的开头很有冲击力,你肯定会好奇——小男孩为什么要跳河自杀?为什么呢?因为小男孩犯了错,母亲骂了他,孩子受了委屈,选择自杀。
如果故事只是这样还不够精彩。新闻下面,大家不是评论这件事本身,而是说自己从小也受过家长的语言暴力,当时想想不如死了算了。
难道父母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去死吗?当然不是,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不懂如何教育和表达,于是都将最锋利的刀刃对准了自己最爱的人。
到这里,这个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讲得非常高级。
第一、故事高潮迭起。先是说孩子跳河,再说网友留言说自己也想过自杀。第二、内容发人深省。为什么父母会逼死孩子?第三、留有悬念,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拆书搞作者高超的讲故事的技巧,读者被牢牢的吸引住,有孩子的家长自然会联系到自己身上,《正面管教》到底教家长如何管教孩子,家长会忍不住去看。
介绍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同样也可以用故事思维,还是《正面管教》这本书,书里有一个要点叫“犯错是学习的最好时机”。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篇拆书稿的作者同样用到了讲故事的逻辑,那就是换成读者的立场,让大家产生共鸣。
以上就是我们如何用故事思维引出一本书,并且书中的核心观点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
一个好故事有几个要点:讲对大家富有感触的故事,比如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有孩子的家长对管教孩子都会有苦恼,举那些管教不当会造成怎样的恶果的例子。
二是展现逻辑,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解,能不能让读者联系到自己身上,在他面前无非两种选择,要么这样,要么那样。
三是认知相符,讲的这个故事能不能引起别人的反思和改变,他们相不相信你讲的这个事情与他有关,对他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