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读三国,文字的头上有着密密麻麻的拼音,中学的时候读三国,每一页的下面都铺满了注解,如今到了大学,读三国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其中心酸尽在不言中。本就不太够用的大脑每天都在代码的泥潭里摸爬滚打,与键盘为伴,早已疲惫不堪,几乎忘记了读书的滋味。
近日,我终于如梦方醒,对阅读的渴求一日强过一日,于是开启了疯狂的充电模式。《林清玄散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林徽因精品集》、《李清照词传》,甚至还重温了一遍曹文轩的《草房子》,说起曹文轩,真的值得一提,他的作品虽说是儿童文学,文字却极其富有感染力,老少皆宜,故事的背景大多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村,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愫朴实而又温柔,总能带给我最真切的感动。这大概就是曹文轩文字的魅力所在。
言归正传,读书的同时我把三国也顺便拾了起来,不过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电视连续剧,由陈建斌、陆毅、于和伟等人主演的《新三国》无疑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历史场景的还原,都是令人称赞的。再加上文采斐然的古语台词,即便对剧情的发展心知肚明,也依旧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一次,看到刘表托孤于刘备,并表示愿意将荆州之主的位置让于他,最终刘备还是推辞了。世人皆知,荆襄九郡乃是三国时期的军事重地,而刘备当时恰恰无处安身,饱受漂泊之苦,得了荆州,他不但有了立足之地,更可为他匡扶汉室的大业奠定基础。然而他拒绝了,只为两个字:仁义。《先主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有人说,刘备是一个伪君子,表面仁义。在我看来,即便一个人假装仁义,但却装了一辈子,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去批判他的虚伪呢?更何况三国时期本就无正无邪,汉室名存实亡,魏蜀吴为争天下兵戈不息。刘备也是一世枭雄,身怀鸿鹄之志,野心必然是有的,却从未因为野心做出过有失仁义之事。相反,刘备多次因为自己的仁义错过了绝佳的机会。譬如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备从樊城向江陵退却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为了百姓,刘备甘愿冒险,即使有可能被追赶的曹兵全军覆灭。
记得刘备临终前对刘禅叮嘱了这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告诫自己的后人要有一颗仁义之心,足以说明刘备一生的大仁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