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是早就开了的,但写得很少,尤其这种网页直接创作发布的更少。
那时一门心思想着经营公众号,幻想哪天读者们眼都瞎了,忽然给点出一篇10万+来,让咱也火上一把,尝尝流量变现的甜头。好在,广大读者总是严肃的,审慎的,同时也是极富娱乐精神的,像我这种自嗨型的写作自然不受待见。陆续写了几十来篇后,粉丝数一直在一千左右徘徊,阅读也一直在500左右,这成了一个关卡。你写或者不写,粉丝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他看或者不看,阅读量就在那里,不生不灭。这么着过了一两年,自已最初的热度下去,倒开始认真反思起我与文字的关系来。
文字本来是语言的固化和延伸,生来便是要在交流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这种价值在现今网络时代,当然会服从资本的逻辑,表现为流量继而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收益,以此体现创作者本身的价值,商业化写作的逻辑大约如此,自不待言。然而,那些尝到流量变现甜头的毕竟只是塔顶的少数,能靠这点收益养家糊口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些似乎铺天盖地的创富传奇,不过是我们选择性传播造成的虚假幻象罢了。那么,对于微信头条简书等各种新媒体平台背后数以亿计的创作者们,除去变现的价值,那些辛辛苦苦码出来的文字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理由?
简书给我推荐的文章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提升写作技巧,引流变现的。对于这类文章,我的观点是,传播自有其规律,但这种规律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总结,其可复制性大可怀疑,而创作本身具有极强的主观和偶然。这也是许多作者对自已某一篇文章忽然大热往往也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的原因。孔子讲“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我倒觉得大可以拿到现代媒体传播中来借鉴。简书推送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关于日更的,随手写写,自然谈不上什么逻辑和文采,但贵在真实。日更中的纠结、成长、收获都那么浅白的坦露出来,就象一朵山谷里不知名的花,即便无人欣赏,也选择独自绽放。孔子那句话的后半句是“若不可求,从吾所好”。好一个“从吾所好”,唯因热爱,生命自然放射光芒。
既然文字对外的交流价值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那么谨守内心,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日常点滴,完成与成长中自已的心灵对话,对于诸多处于底层的作者们来说,意义便尤为重要。袁枚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话说得原本不错,但一个“学”字依旧透露着趋附和卑微,倒不如改作“苔花如米小,寂寂灿然开”。一朵花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在花市的价格高低,它的绽放,便是它的价值所在。
那么,亲爱的,一起守护这花的成长吧!
让每一个文字都成为人生道路上种下的一棵小花,独自绽放,互相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