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从学生的写作中读到对于孤独的袒露,每次我都不愿作过多评论,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不能干预、阻止一个十五六岁少年的负面情绪的倾诉,即使这些情绪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那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和自由。我也有这样的权利和自由。
人生来孤独。从母亲的肚子奔向外面世界的那个过程,一个婴儿就已经体验到了孤独。分娩的过程是黑暗而无助的,婴儿独自承受着对陌生世界的害怕和胆怯,我想那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孤独。岁月流逝,婴儿慢慢长大,每个人内心的孤独从未真正消失过,在某些时刻,那种感觉会莫名到来。在第一次独自睡觉时,在被留在幼儿园时,在远赴他乡求学时,在父母离世时,在爱人远去时。一生中有太多的时刻,我们是需要跟孤独相处的,是需要一个人独处的。
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出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出于人生阅历的不同,出于对生活和生命认知的不同。总有一些情景,会让你觉得世上没有谁真正了解自己,甚至自己都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就像你不知道为什么你会莫名的哭泣,为什么你会莫名的有这些情绪,而一瞬间的情绪就足以让你陷入孤独的境地。于是你就更加莫名地流泪,莫名地伤感。这时候别人的安慰是没用的,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感同身受。伤心的时候,有些人会被安慰到停止流泪,而有些人是越劝哭得越来劲。内心深处的泪堤垮了,能修复的只有自己。我自己的经验是,只需要哭到自己停下来,就好了,就想明白了,谁劝都没用。
当你哭到自己停下来,说明你又一次直面了内心的孤独,又一次学会了独处。所以很多次我都只是在学生本子上写上:“学会与孤独相处,才能走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