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学习者。你有多大比例的知识达到了领悟的程度?又有多大比例的知识能够娴熟地运用?实际上,我们知道的知识很多,但用上的知识很少。知识的深度领悟和灵活运用才有价值。如果你身上有一个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就值得复盘一下,问问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其中哪些属于个人版本的领悟?哪些属于创造性地和适应性地灵活运用?当然也要思考如何把你的这份关于知识学习的新领悟应用到你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去。你也许会发现,所有知识的领悟和应用都离不开自己原有智慧的深度参与,学习与创造同时进行。无论你身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活力、有弹性地学习和创造,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实践中发展知识,最终形成个人版本的套路和体系。
2.学习的目的是有效改变,而不是掌握知识,掌握知识与有效改变相去甚远!知识只是传说,顶多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领悟就要深刻很多,是把生冷的知识与亲身体验过的阅历拧成死扣,知识就有了情感和温度,领悟了的知识才有可能应用,才会有亲自验证的冲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亲自去做,才会发现所有的理论也只是方向性的和指导性的,要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做适应性地改造和创造性地发挥。当然,一旦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必然能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知识的学习只是浅层的学习,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表现在惯性直觉和惯性行为上,才是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老师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改变,因此也能从教学中获得深层次的快乐,在课堂上找到与财富无关的第二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