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便会想起这首诗,想起那逝去多年的亲人们。又值一年清明时,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就莫名的肃穆和安静起来…
清明节,一个复活的传统节日。原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一个,但是一个特殊的节气。清明节会风一样的过去,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反思。如何保持清明节之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因为我们的先辈不会像风一样的过去,他们还要在厚土下翘望后辈前来拜望的身影和送来的沉淀淀纸钱。拜死人也要敬尚存的活人,这才是清明节之精神!
先辈早已西去,天堂慰藉了他们的幸福。我的祖父祖母安葬在凤台小麦良种场;外祖父外祖母安葬在太和草寺集东;父母长眠阜城东袁寨公墓,让我祈祷:他们都安好吧!
此刻,我愿用思念的触角抚摸父母的墓志铭,忆起往日的点点滴滴。父亲是患冠心病去世的。病间在阜阳县妇幼保健院住了俩次院,当时医疗条件一般,本地还没有心脏搭桥、支架等技术,只能按公疗方案救治。我们兄弟仨也没能积极筹划给以有效的治疗,父亲69岁就离开了我们。这让我引为终身的遗憾。母亲是任劳任怨,勤劳治家的典型家庭妇女。我兄姐四人,二个哥,一个姐,我最小,家里什么活也没有让我干过,加之父母的疼爱,比起他们仨我是幸运的。母亲晚年患上糖尿病、半身不遂,父亲去世后母亲被姐姐接到淮北去住,用药与护理都是姐姐办理的,我们仨没有在经济上给予半分钱的鼎助。我在回想这段日子时,由衷感谢姐姐和陶哥的孝心,没有他们尽心护理,母亲就没有乐观的生活环境,也不能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这些我们弟兄仨应铭记在心。每每回味这段事情,心里就似有涌泉澎湃不止,总感不安,不知怎样报答心里才能搁下,一天突发奇想,跑到黄金店买了两枚小克戒指送给他们,算是我的薄意了,但他们能理解我内心深处的感激吗?我知道,这与他们对母亲的爱举是微不足道的。
今年的清明因身体原因,我不能亲去墓地。听说二哥带着子女去扫墓了。望着窗外翻动的乌云,我想的很多:老人活着时候,多给些温情,不更有意义吗?我记得有位哲人说,敬父母不如把父母当子女。我赞成这样的观点。虽然说辈分是颠倒了些,想想不是吗?一代一代,父母给予子女的何其多,而子女回报父母的却是何其少!有几个父母不是时刻惦记孩子的,有几个孩子在时刻惦记父母?痴心父母是本能吧。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亲人们离开我们越来越远,逝去亲人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一点点淡化了,这些年我们已从那种痛苦中解脱出来。而我们对亲人们的那种思念一点也没有改变。
“子欲孝而亲不待”,在这清明时节,愿这一缕缕相思的青烟,能寄去我对先辈无尽的哀思!
2018年4月5日写于四楼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