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第一章
爱情很简单吗?不,你错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世界,用心感受和聆听弗洛姆所说的爱的艺术。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方法。
男人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女人则是通过保持身材和穿着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多数人都会说:爱情这件事没什么好研究的。由此,人们对爱情产生了三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
第二个误解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第三个误解是:他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隔在他们之间的那堵高墙时,并彼此以身相许、融为一体时,他们结合的瞬间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对那些至今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这一经历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了。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异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再也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这一看法尽管一再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至今还占主导地位。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接着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
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所以弗洛姆认为,人们要认识到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学习。
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整个身心。这一点也适用于爱情。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它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以为有了这些,爱情也就来了,却很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会爱情这门艺术。这就是很多人经常遭受爱情的挫折的原因。
第二章
是什么塑造了爱?
人一生下来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于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
人拥有智慧。人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人特殊和孤独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自己的监狱中解放出来,打碎这一监狱。如果人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自己就会疯狂。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所以,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就成为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实现这一要求就意味着要毁灭:毁灭自己或毁灭他人。
以上就是弗洛姆阐述爱情产生的根本。它源自人们内心最强烈的互相结合的愿望。
爱情未必都是神圣的,就像树上的果子,它可能是酸涩的,也可能是香甜诱人的。弗洛姆接下来就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成熟和不成熟的爱情。
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但是如果我们把人与人的结合称为“爱情”的话,我们就会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是把爱情看作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还是指爱情的不成熟形式的结合呢?
不成熟的爱情结合有两种形式:消极的形式和积极的形式。消极形式是服从,医学上称之为被虐癖。有被虐癖的人必须通过他人的保护,无条件服从他人使自己摆脱孤独和与世隔绝。保护者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被虐癖的人失去了完整性,把自己成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工具,从而使自己不用对生存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和自由的回答。积极的形式是控制另一个人,医学上称之为施虐癖。施虐癖的人通过控制另一个人摆脱孤独。施虐癖的人也离不开崇拜他、服从他的人。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都是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和完整性。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感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在母爱中关心的要素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果有一个母亲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心他身体的舒适,那么,无论这位母亲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但如果她关心孩子,她的爱就令人可信了。
关心和关怀还包括爱情的另一方面,即责任心。今天人们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一个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这种责任心在母子关系中主要表现在母亲对孩子生理上的要求的关心。在成人之间则也包括关心对方的精神要求。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
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能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爱情要素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比如: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人。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第三章
爱的几种形式与爱情的关系
看看爱的几种形式,以及它们和爱情的关系。
弗洛姆首先为我们阐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和我相像。”正如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积极的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石。
紧接着,他解释了爱的对象。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而不是能力。他们甚至认为专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爱情的证明。这当然是错误的想法。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弗洛姆接下来提到了博爱和爱情的关系。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我们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
最后,弗洛姆论述了母爱对爱情的影响。
母爱有忘我无私的特点,因此母爱一直被看作是爱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母爱中最值得赞美的东西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
大多数母亲在她们的孩子还小,而且完全依赖她们的时候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的女性希望生孩子,由于孩子的诞生而感到幸福,而且亟不可待地希望自己来照料孩子,尽管她们除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满意的表情外,一无所得。看起来母亲之所以持有这种态度是一种本能所致。但是不管这种本能的作用有多大,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母亲也关心和孩子的分离。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母爱和性爱的区别。在性爱中是两个迄今为止分开的人结合在一起,而在母爱中是过去一体的两个人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女性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女性,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女性,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女性,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正因为难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女性,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女性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第四章
性爱和自爱对爱情的影响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母爱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的爱。虽然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按它们的本质,它们的爱不属于一个人。如果我爱我周围的人,我也爱所有的人,如果我爱我的一个孩子,我也爱其他的孩子以及所有需要我帮助的孩子。
同这两种“爱”不同的是性爱,性爱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按其性质,这种类型的爱是专一的,因此也最能迷惑人。
首先这种爱常常会同“堕入情网”的爆炸式的体验混为一谈,但这种突发的强烈感受注定会短命。当陌生人成为亲密的人,就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了,就不需要做出努力去达到真正的接近了。
其实,越是彼此真正相知,就越觉得自己对另一半的了解还不够深。但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内心。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
另外,对许多人来说还有一系列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比如,聊聊自己的生活,聊聊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聊聊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毫无顾忌地交心也都被看成是亲密的表现。
也许,这就能解释一些夫妇常常感受到、相互之间的那种不正常的吸引力:那就是只有当他们一起睡觉或者发泄了相互的憎恨后,他们会突然感到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类型的“亲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他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新的爱情经历又会是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重又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会和以前完全不同。
性要求的目的是达到结合,而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要求和为了释放折磨人的压力。这时对孤独的恐惧会加强这种要求,此外占有欲和被占有欲、虚荣心以及人的破坏性都会加强性要求——当然爱情也会加强这一要求。看起来性要求是同每一种强烈的感情混杂在一起的,并因此而加剧,所以爱情也会加强这一要求。
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就是互爱了。
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温柔。如果男女双方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结合的幻觉,但事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或者觉得羞愧、或者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我们经常看到彼此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了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
性爱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为一体。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说完了性爱,接下来咱们看看弗洛姆是怎么阐述自爱的。
人们把爱别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自爱就是利己。其实,这个观点不太正确。
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
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与对我们自己的态度并不矛盾。因此,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并不是从这两者中选择一个,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我自己也是我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第五章
当心!现代文明正在侵蚀你的爱情
如果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他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他性格的影响。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一社会结构产生的精神是否会促进爱情的发展,回答是否定的。
任何一个客观观察西方生活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爱情——博爱、母爱和性爱在西方是罕见的现象,许多假爱情的形式取代了它们的位置,而这些假爱情的形式实际上只是爱情衰亡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异化。他变成了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
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消失,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
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卓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事实上现代人很像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里面描述的那样:“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与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与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们消费商品、图片、食品、饮料、香烟、人、杂志、书籍、电影,真是无奇不有。世界只是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就像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而我们是婴儿,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
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的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无数宣传美满婚姻的文章中,一对毫无摩擦的伴侣被奉为是理想的结合。正像婚姻顾问对我们介绍的那样,一个丈夫应该理解他的“妻子”,并是她的帮手。他应该赞赏她妻子的新衣服,也要称赞她做的饭菜。而每当丈夫疲劳不堪、怨气十足地回家来时,妻子则应该体谅他;当丈夫谈到职业上的麻烦事时,妻子应该注意听他讲。如果丈夫忘记了她的生日,妻子不应该生气,而应该通情达理。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这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强调结伴的精神,强调相互之间的宽容是一个比较新的发展。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那段日子起作用的是另一种爱情公式。那时性的相互满足是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特别是幸福婚姻的基础。人们认为造成许多不幸婚姻的原因是夫妇在性生活上不能很好地“配合”。
那时许多书中的思想都是:爱情是性生活得到满足的产物,如果男女双方学会在性生活上使对方满足,他俩就会相爱。
但其实,完美的性技巧和性满足才是爱情的产物。有了爱,才会有完美又幸福的性生活;而不是性生活得到满足了,男女双方就拥有了爱情。
上面说的是社会文明对爱情的侵蚀。那么,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呢?他是这样描述的: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不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虽然弗洛姆的剖析是以当代西方社会为背景的,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社会形态都或多或少会有他提及的那些问题,人的机器化、孤独感加剧、不断地疏离,其实是现代人的通病。
弗洛姆认为,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这种病理学有许多个性化的形式,其结局都是自觉地受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种病态的爱情心理。它们将成为一种提示和警醒。人只有清醒了解自己在爱情生活中的不足,才能进行积极的调整,成为更好的自我,重新拥有爱的能力。
第六章
你的爱情生病了吗?
人,只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前行。或许读过之后,你能慢慢地正视自己,解决问题,重拾爱的信心。
第一个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在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这些人的感情生活始终停留在二岁、五岁或十二岁的阶段,但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能力却符合他们的实际年龄。
男人在感情发育过程中始终停留在同母亲的联系上。这些男人从来没有断奶,他们始终感到自己是孩子,他们需要母亲的保护、温暖、关怀和欣赏。他们需要无条件的母爱。
这些人在企图赢得一个女性的爱时,往往和蔼可亲,风度翩翩;如果他们成功了,仍然会保持这副样子。但他们和这个女性的关系,实际上和所有的人的关系一样,都是表面的,而且是不负责任的。他们的目的是被人爱,而不是爱自己。
在这种类型的人身上往往可以看到很强的虚荣心和没有完全暴露的远大志向。如果他们找到“合适”的妻子,他们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风。这时他们对其他人也会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过段时间后,他的妻子不再符合他的想象,就会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果妻子不始终如一地欣赏他,如果妻子要求有自己的生活,希望得到爱和保护。在极端的情况下,比如他出轨了,如果妻子不原谅,他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并且感到失望。一般来说,他还会用“妻子不爱他,自私或者专制”的说法把他的这种感情简单化。
这些男人把他们的文雅举止和他们愿意使别人高兴的愿望与真正的爱情混淆,并因此得出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结论。他们自以为是伟大的恋人,对妻子的不满抱怨不休。
第二个病态形式和父亲有些关系。一个相应的例子是:一个男性有一个性冷淡且感情内向的母亲,而父亲却把他的爱和全部的兴趣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这个男性的父亲是一个“好父亲”,同时也很专横。他如果对儿子的行为满意,就称赞他,送给他礼物,对他很亲切。一旦他对儿子不满,他就会退居一旁或者咒骂儿子。孩子除了父亲的疼爱以为自己一无所有,于是他就以一种奴隶的方式同父亲联系在一起。他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使父亲高兴——如果他做到了,他就会感到幸福、安全和满足。如果他犯了错误,做了错事,如果他不能讨父亲的欢心,他就感到空虚、没人爱他或受到唾弃。
在后来的生活中,这个人总是寻找一个能以同样的方式与之联系的父亲形象。他的一生始终是依照他是否得到父亲的称赞而上下起落。在社会上,这些人常常能获得很大的成功。他们认真、勤奋、值得信赖——先决条件是他们所选定的父亲形象要善于正确地对待他们。
他们同女性的关系则是小心翼翼和有距离的。女性对他们来说没有中心意义。他们一般对女性有点轻视,但他们会像父亲对小姑娘那样关心女性,因此就掩盖了这种轻视。
一开始,由于他们的男性特点,他们会给女性留下一些印象;但是,一旦嫁给这些男人的女性就会发现,自己在丈夫的生活中只排在第二位,而父亲的形象起到主要作用,排在第一,她们就会越来越失望。
第三种病态爱情形式有点复杂,往往出现在下面这种人身上。这些人的父母互不相爱,但又善于控制自己,他们既不争吵也不流露自己的不满。同时这些父母同子女的关系也很不自然。
一个姑娘在家里感受到的只是“规规矩矩”的气氛,但同父亲或母亲没有很多接触,因此留在姑娘心中的只是混乱和害怕的情绪。这个姑娘永远不知道父母的感受和想法。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可知和空虚的成分。后果是姑娘完全隐退到自己的小天地里去了,而她的这个态度一直可以保持到她后来的爱情关系中。
另外,这种回避也是不断滋长的恐惧情绪以及在这个世界无根底的感受所致,最终会导致被虐癖的倾向,因为这是可以体验强烈刺激的唯一机会。
这些女性常常愿意他们的丈夫和她们吵闹,而不是正常地、理智地与她们相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她们暂时失去紧张和恐惧的感受。因此,她们往往会下意识地激怒丈夫,以结束折磨人的空虚。
此外,还有一些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它们都是假的爱情形式。
第一种:偶像式的爱情。这种形式又常常被人们称为“伟大的爱情”,经常出现在小说和电影里。这类人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
这种偶像式的爱情开始时的特征是爱情体验的强烈性和突发性。这种形式的爱情常常被看作是真正伟大的爱情,但恰恰是这种所谓的强烈的爱情,反映了那些恋爱者的饥渴和孤独。以这种爱情形式结合的男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给人留下一对疯子的印象。
第二种: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通过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得到满足。
那些无力拆除自己与伴侣之间那堵高墙的男女,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悲欢离合的情侣时,会身临其境,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另一种表现是把当下推移到过去。一对夫妇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动。不知有多少订过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妇,仍在憧憬未来的爱情生活,尽管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方的无聊。
这种倾向符合现代人的一般态度。现在,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但不是当下。他们满怀感伤地回忆童年和母亲,或者为未来制定伟大的计划。这就和鸦片一样,都是为了减轻现实、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所带来的痛苦。
第三种形式是一套投射做法。这种投射做法能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
这些人对他人的每一个细微错误的反应都十分灵敏,而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却不闻不问,他们永远是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者教育对方。
如果男女双方都热衷于这么做,那他们俩之间的爱情关系就成为相互的投射。如果我是专横或无主见的,我就指责对方有这些缺点,并且根据我的性格,不是要求他改正,就是为此要惩罚他。对方和我一样,也这么做。
投射的另一种形式是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首先,这种投射常常表现在希望生孩子的愿望上。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时,他就会试图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义。
孩子还往往被当作投射的对象,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父母常使用的说辞就是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愿离婚。但是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这样勉强维持的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离婚。
第七章
如何成为爱的艺术大师
大多数人,包括这本书的读者,也许都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具体的行动指导,希望别人给他们上“爱情课”。但是,爱情是一种私人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会相同。因此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具体的行动指导,未免会觉得失望。
既然前文提到了,爱是一门艺术,要像学习一门艺术那样学会爱的艺术,拥有爱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习艺术的一些基本的行为中,得到启示。
首先,要求有纪律。如果没有纪律,我将会一事无成。如果我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但我永远成不了大师。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实践一门特殊艺术所要求的纪律,如每天要坚持练习几个小时,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纪律。
然后,要集中。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集中比自我纪律还罕见,我们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还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吃饭和喝酒。这种缺乏集中的现象特别表现在:人们现在已经很难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如果不说话、不抽烟、不看书、不喝酒,人们很快就会变得不安起来。比如,抽烟就是一个缺乏集中的症状,抽烟的人既动手、动嘴,也动眼睛和鼻子。
第三个因素是耐心。学过艺术的人都知道要达到目的就必须要有耐心。想尽可能快地取得结果的人永远也学不会一门艺术。尽管如此,对现代人来说,耐心同纪律和集中一样是难以做到的。
最后,对掌握这门艺术要有极大的兴趣。如果一门艺术没有最高意义的话,那没有一个学徒会学这门艺术。他最多会成为一名业余能手,但不可能成为大师。这一条件对爱的艺术如同对其它的艺术一样同为重要。但看起来,在爱的艺术中,业余能手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大师。
没有人生来就能掌握一门艺术,爱的艺术也是如此。人们应该在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把有纪律、训练集中和耐心作为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
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让自己有纪律、集中并且有耐心。
如何训练纪律呢?每天早晨按时起床,按时进行一定的活动,如禅坐、看书、听音乐和散步,不做或者有限度地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它,便会若有所思。
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因此,练习集中最重要的步骤是要学会一个人单独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
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念头都会冒出来困扰你。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就能帮助你集中,比如:轻松地坐着,把眼睛闭上,努力使自己的眼前出现一片白色,并排除一切干扰自己的画面和念头。
然后,试着观察自己的呼吸——不要去想它,也不要去影响它,而只是要意识到自己在呼吸。另外,还要试着得到一种“自我”的感受: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的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至少,每天早晨要做二十分钟这样的练习,每晚睡觉前坚持练习。除这些练习外还要学会专心做一切事:专心听音乐、看书、谈话或欣赏图画。
那些相爱的人应当首先练习集中。他们必须学会亲近对方并向对方开放,而不是像通常所见的那样相互回避。
人们常常会有永远无法达到目的的感觉。所以,练习集中还必须要有耐心。如果人们不知道学会每件事都要有一个过程,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那就永远学不会集中。要想知道什么是耐心,观察幼儿学走路就行。孩子一次、两次、三次跌倒在地上,可他还是坚持着走下去,一直到不摔跤为止。
集中还要求另一样东西,那就是对自己要保持清醒。
现在,我们讲讲掌握爱情艺术的必不可少的特殊条件。
首先,根据弗洛姆对爱情本质的论述,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
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客观性的基础不是与外部世界毫无关系的,而是有强烈的联系。
其次,有无客观性和理智以及谦恭是学会爱的艺术的一个关键性条件,人们应该对所有与自己有所接触的人都能保持客观、理智及谦恭。我们应一辈子为此而努力。同爱情一样,客观、理智、谦恭不能只限于生活的一些范围。
第三,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直创造性的倾向。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
这种信仰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以自己的经历、对自己的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疑为基础的。这种信仰产生一种独立的信念,相信自己创造性地观察和思考。
培养自己的信仰和勇气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第一个步骤,就是要认识到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失去信仰,要看穿用来辩护失去信仰的各种借口,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另外,还要认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为止。还有就是要认识到那些害怕被别人爱的人,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里害怕爱别人的反映。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爱情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的人必定爱得也少。
最后,在思维、感觉、看和听的活动中保持清醒、警觉和开放的状态是学会爱的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些人认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在爱情上可以有创造性,而在其他的方面就不需要有创造性,这种想法只是一种幻想。
爱的能力要求人全力以赴,要求人的清醒状态和生命力的升华,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在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的创造性的和积极的态度才能获得。在其他方面没有产生积极性的人,在爱情方面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
爱是一门艺术,一门值得用一生去学习和感悟的艺术。爱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影响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读完了这本书,你是否已经领悟到了弗洛姆告诉我们的爱的真谛呢?希望你是有所收获的,并且成为一个掌握爱的艺术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