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千百年风雅沐浴,总有一些朴素而坚韧的古村落,虽已沧桑,不复往日繁华,但依然静静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文化的传承,镌刻着一波又一波游子的乡愁。
太仓浮桥镇三市村的三家市古村落,始建于宋朝末年,已有700多年历史。解放后,三家市所属行政管理机构发生过多次变化,但古村基本格局得以保持,遗存的部分古民居得以保留下来,是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标本之一。
不是因为那个地方有如画的风景,不是那个地方有诱人的风味,也许是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住得久了,便向往古老的小镇小村,踩着老街的青石板路,没有时间的约束,没有俗事的牵绊,尽情享受浮生半日闲,这是我憧憬的安宁与闲适。
一脉碧水从东往西再绕向南,盈盈河水把这个烟雨古村三家市怀抱着,泉龙桥、太平桥、浅泾桥连接起乡村质朴的生活。小桥流水,绿树簇拥,偏僻的小村,好一派美丽田园式的诗境。
中国的廊桥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一般建造在村口,是人们出行和经常聚集的地方,为人遮阳、避雨、小憩,它不仅仅具有出行交通、遮挡风雨的功能,往往还具备了居民交往、地区标志、旅游观赏和宗教祭祀的功能。三家市最有特色的是横跨在石头塘上的廊桥,丁字形布局的廊桥古色古香,跨过两清浅的河水,廊桥的尽头连着飞檐翘角的亭子,河两岸垂柳依依,扶疏掩映,桥映水中,形成古村的独特风景。
廊桥既是桥,也是观景台。站在廊桥上望去,古村全景尽收眼底,盈盈绿水绕村而过,青瓦白墙的民居,狭长的巷弄,满是江南水乡的柔情,数百年的风雨尘烟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中国人喜欢追根溯源,三家市缘何叫三家市,自有它的来头。三家市古村为南宋末年陈章、周胜一、王逸士3家创建,故称“三家市”。
古村老街长约百余米,东西向。低矮的沿街商铺房,几幢新建农家小楼,排排青瓦白墙的房屋透着水乡水韵,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清婉的笑容。
一枝从围墙中努力探出头来灿然盛放的凌霄花爬过墙头,绽放出热闹大方的橘黄来,一点也不违和,是江南水乡古建筑简约色调里,一笔亮丽的注解,在在亘古不变的灰白间愈发显得清丽婉约。
老街,是有灵魂的,漫步在老街上,环顾街边的古建筑,能感受到它在向你讲述过去的年代、过去的故事。
古村也一度十分繁华,村头百年品牌蝶华店见证了三家市曾经的繁华。三家市曾拥有南园、东园、西园和北园四大私人花园,从东巷门到西巷门全长有2公里,北侧有跑马路,西侧有尼姑庵,西北边有古李王庙,南面有典当行。集市上曾开有布店、药店、酒店、油车坊、肉庄、鱼摊头、铁器店、茶馆店、书店、裁缝店等各类商铺10余种之多,其中仅茶馆店就有7家之多,可想当时这个集镇的繁荣与热闹。
而今繁华过后,呈现出另一派宁静之美,原先破旧的老街已修葺一新,恢复了粉墙黛瓦,粉刷一新的门窗、不规则排列的门户和翘檐,清幽中透出一份厚重,仍不失明清风格。
街道中央保留的原十字街口以及那些保存尚好的老建筑,虽不是豪门大族,但自有水乡小村殷实的灵动之气,这老村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落。
老街有一个书场,老年人打麻将或听戏,或喝茶聊天,就这样年复一年过着同样的生活,坚守着这一片地,这份安享晚年的悠然自得,让人倍感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传统村落烙着时代的印记,藏着光阴的故事。虽然时间会风化记忆,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终究能保留下来。
《太仓州志》等明清史料记载,集镇正中有李王庙,庙中原有两株树龄达数百年的古银杏树,相传为隐居此地的丞相陈宜中、宋幼帝等人建庙时所栽。
1960年拆除的古李王庙现已恢复原样,庙内供奉是古代神仙浙江长兴人李禄,赵构在临安登基称帝后敕封李禄为水神,百姓呼为“李王”,江南诸地建李王庙纪念。古代最常见的灾难就是旱涝之害,因之对江河湖海充满敬畏之情,旧时江南各地所建李王庙十分常见。
现存这棵栽于宋朝的古银杏俊秀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已经成为一道历史人文景观,据传树龄800年,枝干需要两人和抱 。每年初冬银杏叶凋零时节,都会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古银杏树高傲地矗立着,苍劲雄厚的树干、茂密的枝叶,只有历经岁月深深的沉淀,才能具有如此浑然天成的张力,见证了沧海桑田,见证着三家市的整个历史变迁,守望着家园,呵护着故土,成为代表故乡人的情感根脉和精神符号。
现在的这里依旧美丽,甚至多了一份历史沉淀的 静谧与从容,在这里时光似乎都慢些。
临别小村的刹那,我频频回头,难舍那些粉墙黛瓦,廊桥寺院,小桥流水,传统悠远的古文化。江南烟雨让古村的生命更加丰盈润泽,江南的烟雨悄无声息地滑过我的心间……
来去匆匆,心灵一隅,曾经的浮躁和焦灼被古村的恬淡和宁静悄悄抹去,时光从此轻柔而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