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过了零点后才睡,早上醒得也晚点。习惯的修改要发的文,然后起床,拉开窗帘,阳光亮堂,晴天让人欢喜。匆忙下楼,喊旅馆老板说今天还住一晚,老板在里间应声,“我回来再付房钱”,“好的”。
是早上八点多,往汪曾祺纪念馆走去。不远,傅公桥路往北走几分钟,不到一公里。见桥头一家面馆围了不少食客,也要了一碗面。素面,面细,放葱、酱油,胡椒粉、、味精、猪油,即可。另要了两个煎鸡蛋,共七块钱,合胃口,又便宜。
开馆时间还没到,在北大街闲走。九点准时入馆参观。
主馆两层,按指引流程参观了一遍。下楼来,又回到进来的地方。前台有汪曾祺的书卖,选了三本。
汪曾祺纪念馆占地有点大,占了竺家巷的整个南面。不过,除了主馆,还包括“汪迷部落”、“汪氏家宴——祺菜馆”等,这些并没有进去。其实,很想看看他的故居——生活过的地方。参观纪念馆也是匆匆浏览,半熟不熟的一些内容。买他的书,我觉得才是最实际的。
汪曾祺在高邮的影响是显著的。今之所见高邮,汪曾祺因写作出名的收获,也显然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汪曾祺是真的有才!小说我尤喜欢《大淖纪事》,喜欢这种市井小民的生活味,生活即人生,人的一生,漫长又短暂的一生,热闹贫困挣扎,各自安好。他的散文自然更喜欢。由此,我更加看重散文写作的地位。但是,把散文写好,不是那么容易。我看,还真是需要一点才气的加持!
十点四十离开,去镇国寺。汪曾祺在《我的家乡》文中提到了镇国寺,
“有一座镇国寺塔,是个唐塔,方形。这座塔原在陆上,运河拓宽后,为了保存这座塔,留下塔的周围的土地,成了运河当中的一个小岛。镇国寺我小时还去玩过,是个不大的寺。寺门外有一堵紫色的石制的照壁,这堵照壁向前倾斜,却不倒。照壁上刻着海水,故名水照壁。寺内还有一尊肉身菩萨的坐像,是一个和尚坐化后漆成的。”
可惜,我并没有看到“水照壁”。问保安,他是高邮人,但不知,听都没听说过。漆成的和尚肉身菩萨更不知所在?话说年头岁月变迁,如今找不到,或许是没有了。
镇国寺还是值得一看。自然的进了一佛堂,众人在诵经“南无阿弥陀佛……!”本想坐一坐,听一听。不想被允许“邀请”参加一道“功课”。超过了半个多小时,我还是提前出来了。
是下午一点了,再次骑着共享电单车,去盂城驿。中转站,驿站,相当于邮局吧。此处有南门大街,一条古街,也是因盂城驿而兴起,有点古镇老街的样子。在街中买了两块萝卜丝饼,一碗豆浆,权当午餐。盂城驿需要门票,没有进去。看看南门大桥也挺好。
步行去文游台。这个文游台主要跟苏轼有关。那年,苏轼经过高邮,作为本地才子——苏东坡的学生秦观,以东道主身份约另两位乡贤,与老师在此相聚,饮茶写诗,这就是“西园雅集”。后人为纪念此文人雅集之事,同时也是弘扬当地文化而修建了文游台。文游台内有很多楹联,待整理。文游台西侧设有秦观生平展馆,所以,文游台也是以秦观作为出发点,可算是他的纪念馆,其展馆,更是无暇细看,粗浅一个印象,有才,风流,当然,此风流不含贬义。这让我想起郁达夫。同样,我不敢有半点损毁,总之,人家就是有才。汪曾祺生前自拟,“高邮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我看,这话是不差的。
我们总容易把古人遗忘,近代的汪曾祺自然亲切生动不少。高邮,汪曾祺的故乡,在他的笔下,很多故乡的影子。读他的作品,感觉眼前如历史烟云,生命生生不息,前赴后继,在演变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有时想,人生不过百年,到了免不了一死,何必忧慽为难。但是,如果能过所谓的幸福生活,谁又宁愿去过悲慽的人生。所以,苟且也好,钻营也罢,人为自己而活,无可议哉。
下午四点半,由文游台出来,又走到了北大街路口。顺着走下去,走到“草巷口”,一直走到北巷口,即大淖河广场。关于这北大街,草巷口,大淖河,是值得一写的。也是汪曾祺作品中写家乡内容的主要部分。
一天下来,常是累的。尤其是走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汪曾祺七十抒怀中的两句诗:
悠悠七十犹耽酒,唯觉登山步覆迟。
人生有很多风景,我们总很有限。年轻时无暇四顾,忙忙碌碌,转眼白发,想出去走走,身体大不比年轻时。这不免是平常人人生的遗憾。也似乎是给现在不合适宜的自己找到藉口聊作安慰。
不然呢,人在途上,总是有限的。拿一句佛语话说,活在当下。是的,一切都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