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我写过散文《窗外》、《爱的表达》、《有一种爱叫放手》《雨天最美的回忆》,小说《一个晴朗的雨季》,这些都是写给——他的。
他是我中学时暗恋的老师,说是暗恋最后也挑明了。我在快要离开学校时,送了一本日记给他,留作纪念。日记里写下我爱恋他的心路历程,我的自卑,我的挣扎,我对这份爱的懵懂幻想……
尽管过去很多年了,可是那些青春的记忆还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回味悠长。
我微信了有他,我们除了过年过节发个祝福问候外,几乎不联系。
我隔断时间会浏览一下他的朋友圈。有篇文章我记不清题标题了,大意是打开一个人朋友圈的方式,显示着这个人在TA心里的重要性。我打开他朋友圈的方式,就如那篇文中所说的一样,在通讯录里找到他,点开,看完,合上。
今天也不知怎么了,思维很混乱。
我有一个简友群,大多是彼此关注的作者,她们几乎每天都在群里报喜,通过了首页投稿啦,阅读量上涨啦,离成为签约作者不远啦……
反观自己,算起来在简书的写作时间也不短了,五个月,五万多文字。可是还没有上过首页,阅读量最多没超过二百。恭喜她们的同时,自己充满了挫败感。
昨天更新了一篇《奶奶》的文字,声泪俱下地写完,修改了两天发布。
虽然被七个专题收录了,可阅读量才50多,有些灰心丧气。想找个人倾吐一下,微信里转了一圈也没找到那个可倾诉的人。
不由自主点开他的头像。那个有些海南风情的图片,蓝天白云下碧蓝的大海波浪翻卷,油绿的椰子树立于海岸。
不知怎么手指轻快的写下两个字,忙吗?不容犹豫已发送。很快得到了回复:“不忙”。这是可以聊天的节奏吗?我马上打过去几个字,大意是有些苦闷,方便聊会儿吗?如多有不便就算了。当然我有顾虑,害怕打扰到他,所以话说的很小心。很快,他回复:“别顾虑,想说就说吧”。
这样一来一往我们便自然聊了起来。我把他当成了我的知心友,把我的挫败一股脑儿全说了出来。
他及时地回复,适时给我些建议。
为了鼓励我,他说看过我的文字,这是让我很惊讶的。我打过去一个疑问的表情,他发了一行,好东西要共享,加一个可爱的表情。
另起一行他说:“你的文笔很好,你还年轻,慢慢来。”
其实我之所以一直这样坚持写文,是和他有关系的。记得他曾经在给我的回信里说:“你的日记写得很感人,这说明你的文字功底是很深厚的,就凭这一点你又怎么能放弃你心爱的语文呢?老师还希望若干年后看到你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去近快结束你的苦难。”
就是他的这些话,无数个夜里,啃噬着我的心,让我不甘放弃写字。
当初写下那些关于他的文字时,我还想如果他能看到该多好。
那样他就能体会我当初的心情,能理解我对这份爱的挣扎。尽管已时过境迁,可还是希望为他而写的文字他能读到,这样也不枉我写它时狂乱的心跳。
我不知该怎样形容我知道他读过我文字时的心情。
就像他微信的头像一样,身处碧蓝的海滩,耳边是波浪拍打海岸的声音,脚下碧浪翻涌而来,冰凉凉的触觉,好不惬意。
难道他也在某个我看不到的角落,默默关注着我,就如我默默关注他一样?
那些失落,那些挫败,随着他的阅读,随着他打下的文字,变得模糊。
那些浮躁,那些着急,随着那片碧蓝的海岸头像被波浪推到了远方。
心静下来,就会自处,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是自己的文字没有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没有上首页,没有很高的阅读量,没有多的粉丝……这样也就没那么灰心丧气。
就像他说的,你还年轻,慢慢来,不要着急。
感谢他能静下心来看我的文字,感谢那些美好的青春记忆。
我会慢慢来,争取不负他所望。
就让我们这样,彼此远远守望。放他在心底,成为我最柔软部分。前路我不再害怕孤独,因为我想,也许他就在某个我看不到的角落关注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