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意、诚意,知、致知,物、格物:这篇文章详细论述了什么叫意、什么叫诚意,什么叫知、什么叫致知,什么叫物、什么叫格物。贯穿其中的是知行合一。前者皆叫知,后者知并且行,才叫真知、诚意。知而未行,只是未知,其中的原理,需要精察体悟,即便是王阳明的好友顾东桥,都容易混淆而道理不明,何况普通人。从开始的意念、诚意、到致知,到格物,这个过程叫做“物格而后知至”。知道后再做便是“未发之中,发而中节”,即“知至而后意诚”。来信中所问“为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情,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错误理解了王阳明的上述意的论述,以为知道如何温情,如何奉养就是致知之功,而没有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功夫,就是误以为在知道如何知道温情、奉养道理为致知之功,所以王阳明指出了这个错误,并进行了论述。
十、这篇书信讨论了几个问题,比喻形象,探究古人行为背后原因合理,非常人可为也。1、道之大端易于明白,问题是容易明白的大道理,常人却容易犯错误。不去实践,舍大道而求细枝末节的小道,不知良知而求时变之理,只能一事无成。2、知行合一的问题,孝、养、忠等,这儿不行还是无知,只有知而行之,才是真知,知行一体,不可分离,不分先后。3、古人貌似不合理的举动背后可能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而为之,不可仅学习古人不正确的做法而不探究其背后的道理。
十一、多闻多见、好古敏求、博学详说、温故知新、好问好察:“多闻多见”不是学问的根本,而是第二义的东西,从谈话的具体语境和对象中剖析,令人信服。“好古敏求”好的是古人的道,求的是理。“博学详说”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解说,目的在于融汇贯通后返归到简约中去。“温故知新”归结到是尊德性,说到底还是求理于心,知行合一不可分离。“好问好察”实际上是古人已经纯乎天理,在具体事情上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而非后人以口耳之说,作为知,把知、行分开作为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