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外公经常说人家说你好才是好。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容易明白的。
实则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人们大都是自认为自己很好,受不了别人讲一句不是,讲自己好讲别人的不是倒是擅长得很。
一旦被批评,被指出,心中甚是酸楚和恼怒,我如此的辛苦换来的却是些什么呀?
如果我们每次提供服务的时候能够以等价的概念去运作会怎么样呢?
早上孩子努力打开面包的包装纸,因为是热封成杯状的,孩子的力气还不够打开。我问娃是否需要我的帮助,收费3元。孩子很喜欢我的提议,我拿着撕下来的封装纸问娃要放在什么地方,是娃自己处理还是要怎么样,既然是收费的服务就要做的周到些。
我娃甚爱吃咸的,我提议来点榨菜,如果需要我拿收费1元,孩子欣然同意。享受着榨菜面包的娃开始动脑做买卖。她帮我把花卷掰开,看着我不想付钱的眼神一下子明白了似的,找了根榨菜给我,这的确合心意,我愿意付费2元。过了一会儿,看我的绿豆汤喝完了,就把自己碗里的分了一半给我,我喜欢,愿意付费2元。这样我们彼此都不用支付现金了。之后我们又彼此互赠了一个服务。
是否愿意支付是我们的服务提供的是否有价值的一个佐证。也是一个防止我们随意侵犯别人空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无怨无悔”的付出总是因了某一个期待的不吻合而陷入彻底的混乱,有人“无原则”的给,有人“无原则”的取,在给和取之间,是否需要某种等价交换来平衡,让彼此都觉得自在和惬意呢。
很多时候,“给”看似是帮助别人,其实那是自己的需求,想让自己感觉到是被需要的。接受方有时是不得不接受,在这种关系中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
还有很多人很喜欢说你去什么地方回来的时候顺便帮我买包盐,你去哪里的时候顺便把我带到某某地方,这种“取”其实是很随意的一种行为。当我们精疲力尽的完成了一件事后,那个顺便也是个稻草,压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不要轻易对这种顺便妥协。既然是轻而易举的,你自己为什么不去做。
当给和取之间有了支付,就会发生尊重,就会有了诚意。
在我涂鸦码字的时候,娃要免费教我做纸飞机,我说需要的话我会支付的。
娃说那你需要什么服务,我说我想单独待一会儿
娃说好吧,你付我3元。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