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修改,2022年小学初中的教材都要使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材,这应该是历史时期的新话题。
落实新课标,就不得不谈谈学生作业负担。
在分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构成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兴趣、爱好、生活、成长的关联;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的关注。
教学内容不管多与少,学生都不感兴趣,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学生进了学校、进了课堂,就感觉是在受罪,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课标的落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双减”的治本之策,在于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变学业负担为学习享受。我认为这是最本质的办法。
一定要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在动作,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要实现这个目的,就是要通过新课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新课标这个话题很大,今天继续从四个核心概念——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之大任务学习并做笔记如下。
三、真实性
请大家高度关注,真实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修订,要求在过程中追求真实性,主要有三点:
其一,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情境性。
有情境化考试的原因就是情境化学习,要增加内容和过程的情境性。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是为了解决境况,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学。
其二,建立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连接,以连接点为学习点。
教材、课标,所呈现的是知识的逻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逻辑体系找到一个连接点,以这个连接点作为学习的起点,就能做到真实性。
其三,像专家那样真实面对,真实思考,真实解决问题
不是虚假的,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真实性问题。
比如,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下学期某礼拜要组织全校的运动会,同学们要为运动会制作广告标语、邀请函等,面对这些真实性的问题,学生会认真思考,不是写作业、写作文,而是基于真实的任务,去思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