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两个第一次:即第一次不再依赖于笔记,第一次对自己向来坚定的“来访者中心”理念有所动摇。
多年来在“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理念催眠下一直比较依赖于笔记,任何时候总是习惯于在包里携带笔和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或听到自认为有价值的话就赶紧记录下来,生怕记不住会飞了似的。原以为这是个有利于学习和记忆好习惯,直到去年在参加一个家庭系统排列沙龙现场,一位老师对我的这一方式提出了质疑:“当你在动手去记的时候,就难以专心致志地用心去感受了!”那时我初次对自己的这一习惯产生了疑惑,但很快便又我行我素起来!
前段时间,有位经验丰富的业界前辈在发觉我的这一习惯后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你的问题所在!一方面笔记时会影响你全心全意地去体察他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你也会因为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已经做了笔记而不会在当下更用心地去理解和记忆,这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是极为不利的。”仔细想想,在与来访者互动的过程中,一直旁若无人地只顾着低头笔记也的确是件不合体统的事情。当我真正意识到这一习惯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阻碍时,便产生了要尽力去改善它的动力!是啊!与其把更多的东西写在纸上,记在脑袋里,还不如把那些真正能打动自己的东西留在心中。相信事后依然能被我想起的一定是我目前最需要的点,记不住的就说明对自己而言可能暂时没那么重要。为了成为一名更好的心理咨询师,我决心今后努力摆脱对笔记的过度依赖。
记得在之前的一堂课中,大家一起讨论咨询关系在谈到“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相关理念时,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的来访者是个异性的“暴露癖”,明确提出想在你面前暴露一下,你还能做到以对方为中心吗?”当时我开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今天在讨论“设置”时又一次涉及到这方面,老师用厨师的比喻使我瞬间明白了完完全全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问题所在。是啊!毕竟众口难调,你所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特色练就好一套相对纯熟的技能,然后去帮助那些和你匹配的来访者。而非毫无原则地一味去迁就不同人的喜好!
关于在咨询工作中坚守自己的个人本色和原则的问题:我认为不仅仅是承受经济损失那么简单的事情,其中还牵扯到众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咨询师本身必须首先有一定的资本和实力才行,不然没有那个合作方会平白无故地为了尊重我们所谓的原则而乐意做出调整让步的,很可能连理都懒的搭理。
感觉咨询师的成长过程挺像孩子的成长,越是弱小无知的时候越没有自主权,只能随着自身循序渐的长大才能逐渐明确自我,并慢慢增长出维护自我的能力。人们一般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大小来决定对待他方式和态度,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合作方和来访者们不同的对待。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刚刚入行的新手咨询师而言,要坚定不移地遵从所有的设置其实是一件特别受考验的事。如果我的孩子不愿意按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可能会生气或对他发脾气甚至是惩罚他,但绝对不会遗弃他。然而在工作关系中,合作方却很有可能因为我的“教条刻板”而厌弃我们,以至于使我们失去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此外,今天还有两个有趣的观点挺触动我的:1.人在最舒坦的情况下更乐意去改变。2.人在最难受的情况下才容易发生改变。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啊!
咨询中的收费就像是双方的“性器”,无比重要且又非常私密,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会威胁到咨询关系,进而影响到咨询疗效。
毋庸置疑,教科书中的理论大多是经过前辈们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过的,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源自西方文化下的理论框架的本土化操作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没错!我们是需要一个先立后破的过程,然而问题就在于具体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在自己毫无经验的“立”与合作方建立在实战经验之上的“破”中去取得一个平衡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