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其实应该写得靠前一些,而不是第六篇才写。不过一直觉得先说完教练秉持的基本原则,再来说教练约谈是怎么做的,这样更好。就如同,每次约谈对象出现之前,都应该在心里默念,“每个人都是有创造力的天才”再开始谈话一样,不需要着急一上来就进入约谈。
另一名教练Lily也说过,教练的方式是一种很慢的方式。
这种方式与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似乎有一些格格不入。但是有些东西,的确急是没有用的,不如花一些时间,在看似没有目的的漫步的过程里,转眸间,不经意拐进遍寻不见的花园。
今天说的是“强有力的发问”这一部分。利用发问引导对方探寻自己的内心,探寻现状,挖掘潜能,寻找答案,寻找改变的力量和途径。
9月,在Lisa老师演示的那个教练约谈里,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如同看了一场《盗梦空间》 一样,Lisa老师引导着约谈者,在脑海里,去到了各种地方,有的时候是层层深入的,有时候又是跳跃的,有的场景对方停留的时间长似乎陷入深深思考,有的场景对方只是迅速掠过。
我想把这个过程叫造梦空间。而教练,就是这个空间的造梦师。而约谈对象在这些不同的空间里看见自己之后,更加清楚自己是谁,要去哪里,要做什么。
造梦师只负责创造那个空间,而在那个空间里,谈话对象究竟看见了什么,究竟有什么感受,究竟要探寻多深入,只有谈话对象自己清楚,而造梦师通过觉察来决定是带ta进入另一个场景还是带ta进入更下一层梦境,还是就在那里陪ta多呆一会儿。
在一次教练约谈里,造梦师会带着谈话对象去到三层梦境。
第一层梦境,是与事物与环境相关的。比如你做了什么,你会做什么,如果去到未来你会看见什么,如果你的愿望实现了,你发现和现在有什么地方不同,你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层的探索的空间和角度最多,也是谈话对象比较容易去到的空间。
第二层梦境,是与情绪和感觉相关的。比如,如果你看到想做的事情都没有时间做,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团队合作无间,你是什么感受;如果失去这个,你会有什么感觉。这一层,要求谈话的双方都原意激发ta们的右脑。如果一方执着在理性的左脑,那很有可能在这一层就会不太顺利。
觉察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远比一般人想象的难的多。比如最常见的焦虑感,它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更丰富的情绪和感受(比如愤怒,委屈,紧张,恐惧,皆有可能),如果谈话对象慢慢对感受和情绪的觉察变得敏感的话,这将对于ta理解那些情绪的根源有更深远的意义。所以能否顺利进入第二层梦境,一方面依赖于双方的信任程度和心扉的敞开程度,一方面依赖于双方的觉察力。
第三层梦境,是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比如,这个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这件事情对你的人生意味着什么等等。
如果你还记得《盗梦空间》,你也许记得,梦境每向下进入一层,就更稳定,而越靠下面的梦境里时间也流逝的越慢。
比如,你可能和谈话对象在第一层梦境梦游千里、上下数年,然而底层的核心价值观却一步没有离开。
而底层梦境的慢,也体现在人的核心价值观变化的慢上面。一个人如果决定要改变ta的行为,改变ta的环境,可能一两次谈话就会有结果,但是一个人如果决定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这个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才会发生。
有的时候即使不进入第三层梦境,只是依靠潜意识,也会促成行为的改变。但是,如果不真的进入底层梦境,深刻的看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话,表层行为的变化可能就缺乏持久动力。
如果造梦师经验不足缺乏觉察,造出不恰当的梦境,会让谈话对象对这个对话在内心产生不信任,那个场景就会如玻璃一样脆弱的碎掉,也可能由于心门的关闭而无法进入下一层梦境,或者从深层梦境狼狈的掉出来。
我们除了带着谈话对象一层一层深入梦境,有时候还在不同层次的梦境间跳跃,不过最后,我们还是要把ta们带回来,因为ta们最终要改变的是当下的现实,而未来是由无数个当下叠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