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个月基础考试结束后,我又开始在某东上频繁购物:因为在手机上使用笔记软件太费劲,买了蓝牙键盘;手机的使用频率增加了,电量消耗变大,买了磁吸的充电宝;为了减少看手机的视觉疲劳,买了磨砂质地的手机贴膜;不想低头看书,买了便携式的书支架......有一天晚上我想给充电宝充电,然后想到平板电脑也还没充电,然后去拿平板电脑的时候顺便又带出了kindle、运动耳机和头戴式耳机,以及Apple Watch,于是它们在我的台面上一起排排坐充电电,第二天才想起来应该给它们拍张合照才是,我突然意识到我在硬件设备上的效率成瘾也该适可而止了。加上两本又大又厚的教材,我的背包已经超过了十斤。为了减轻炎炎夏日背包的体力消耗,我买了一个拉杆包。是的,是拉杆包不是拉杆箱。按照"自己的需求别人基本上也会有"的思路,对于自己凭空想象的东西,有些到网上一搜它确实就是有。但是,这个拉杆包竟然本身就有四斤。我本意是带着拉杆箱骑共享单车不方便,但是,谁想到这个拉杆包的自重都让整个行囊到了单车车筐承重的边缘。
以及,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的笔记软件Obsidian。这是因为我在之前的基础课学习中发现,完全靠记忆力来覆盖其它方面的不足,已经不是我这个年龄段的应试策略了,而是需要一款工具分析梳理概念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以及对多处重复调用的知识点上少花精力。为此我专门学习了Markdown语法和LaTeX公式代码的使用。如果换作一个整天被工作压力带着滚个不停的人,肯定会觉得花费如此大的学习成本研究一款新软件又是花拳绣腿。然而研究了半天的云同步,发现手机和电脑上的设置文件夹不能同步,所以只能基本功能先用着,再去研究插件耗费的精力就本末倒置了。作为参与过软件开发的人,应该可以理解很多软件功能是经不起深度用户的推敲的,只求基本功能稳定就好了。
总之,不管在软件上硬件上,这些研究已经是对我之前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习惯的改进了,今天也看完了上个月买的知识管理课程,接下来不打算在这些东西上继续投入精力,而是把它们当做成型的方法打包起来,赶紧补上没刷完的卷子。
人在焦虑的时候,头脑里会冒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念想,甚至是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里的台词,这也许是头脑的一种避免过载的保护措施。这在不久前备考基础的时候,特别明显。最近却常常感到一种怅然的心绪,似乎现在的主调变成了如何应付一趟看似冠冕堂皇的无聊人生。如果人没有和外界交互的需求,那么逻辑分析能力就会退化,本能的情绪占据主导,会陷入一种怎么都是不开心的感受里面。我想我以后的人生,会不会就一直像个坐在街边小店里吃快餐喝饮料的路人那样,自己不想折腾,冷眼旁观别人折腾,然后淡淡地过行云流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