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时,花落有时。离别有时,重逢有时。耕耘有时,收获有时。伤痛有时,欢喜有时。
花开半夏,走进半画课堂,学习24节气水彩画(上),整整半年时光,日子不疾不徐,慢慢学,慢慢画。
还记得收到Yoli老师的《有时》2017年二十四节气年历时的惊艳,棉质的包包,麻绳串起的小书签,正红的有着丝绒触感的封面卡纸,半透明的硫酸纸圆形开窗,随即展开的一张张仿佛散发着芬芳的各个节气的植物和花草,充盈着满满的生命力,向我迎面而来,用胖乎乎Q版的DIY螺丝刀,把架子安装好,再把台历放在上面,退后一步,仔细端详,包包上印制的“才貌双全的秘密”就是对此刻最恰当的褒奖。
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又上了一回大学,只不过都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5.29. 【24节气】之处暑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粉粉的紫薇花,花枝并不垂坠,自有一股轻盈剔透,在一年中最热时节,人心会渴望一丝慵懒,但充满朝气的色调却并无颓废之意。
或许正是这幅画应有的味道。
6.10. 【24节气】之白露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用平行枝干构图,或许是一种冒险。但桂花的密密匝匝和枝叶丰富的走向,却使得任何一种布局都是合情合理的,这其中蕴含了大自然、人世间的奇妙。
玲珑清丽的桂花,仿佛温婉可人的邻家女孩,而桂花树的叶子,虽个头小巧,却格外硬挺,透着一股飒爽的骨气。不禁想到,桂花的香气清甜,却不会让人耽溺,反而会让人产生一股天高云淡的开阔感。纵使是“人闲桂花落”的寂寞,却也有“月静深山空”的舒朗。
是为“白露洗清秋”。
6.30.【24节气】之寒露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关于银杏的印象,最多是来自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南师大草坪前的那株百年大树。
每一年,都会展现别样的风姿,或宽厚,或轻盈,或优柔,或洒脱……无数次从树下走过,携一缕校园书香,伴着同窗欢快的笑,枝叶摇曳,阳光堆叠,淡香萦绕,如梦如幻。最是记得,从传达室取信回来,不时会有一两片金黄的叶子,飘上信笺,读取一页属于青春的悄悄话……
原以为,画银杏会比较容易。落笔却发现,越是熟悉,越是情怯。无论是散点的构图、叶脉的疏密,还是色彩的渐变,呈现出来,都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却说不出有何不同。
前几日看Yoli老师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个人若是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感到熟悉和习以为常,是非常可怕的。
的确,与其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懊恼和遗憾,不如享受这份笨拙,与逝去的岁月恍如初见,回到多年以前,又寻回那个新鲜的,跃跃欲试的,充满好奇心的自己。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来得及再次了解、亲近、爱上,并珍惜!
7.17. 【24节气】之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盛夏,画红叶,画立冬,反其道而行之的应景畅快。
构图和色彩的技法,一直在课程的潜移默化里,每次都会聆听与观摩好几遍。
这堂课的最大收获,在于Yoli老师示范中对一个错误的处理。一枚叶子的枝蔓画粗了,这时候一般人可能着急去补救,但老师说让错误留在那里一会儿,待水彩干透后三两笔下去,就成了一片新叶,因为并未刻意布局,反而平添了一份调皮与娇俏。
当我们发现自己出错的时候,第一反应通常是尽快去弥补,但有时候情境条件并不具备,反而弄巧成拙,而适时适度的等待、观察与思考,带来的结果不是差强人意的还好,而是没有最好的更好!
大自然的确是最高超艺术老师,每一份生长、陪伴、代谢、滋养,都给予我们最广大的包容与启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年纪与状态,无论是时不我待或是来日方长,正如节气之更迭,花叶之生发,好一番“寒炉美酒时温”的从容不迫,好一句“醉看墨花月白”的自由自在!
8.3. 【24节气】之立秋
“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
虽仍是盛夏之际,最酷热的时节已过,立秋以牵牛花为代言,甚为贴切。
此花又名“朝颜”,清晨花开,黄昏花谢。生命之短暂,本该令人唏嘘,但牵牛花盛放之处,总是不遗余力,开得轰轰烈烈,明艳妩媚,丝毫不见颓败之势。
贴上Yoli老师的点评——
“这张图整体构图还算匀称,枝条的走向如果再有韧度一点就更好,现在的线条感觉有些垮下来。最右的牵牛花结构还不错,但是中间的这朵关系有点含糊,最左就更含糊了。虚,和含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虚,是理解这个关系,简化处理,而含糊是不理解所以简单处理。同样都是简化,但是简化的背后是完全不同的。”
老师的点评柔软而不失锐利,言语间的那份信任和通透是我喜欢的。正因为懂得,所以不怕误解,而是教会我自己去觉悟,通过一朵花澄清内在的纠结,然后放下,然后拾起。这时候所拥有的不再是负累,而显得格外轻盈。
正如你看到一片清晨的牵牛花,当你与她们坦然相对,你会从中领略一种热情与果敢。正映照了“朝颜”花语——暮光中永不散去的容颜,生命中永不丢失的温暖。
8.19.【24节气】之小满
“叹息花中有真色,晚来相对更相宜。”
与小寒、大寒、小暑、大暑不同,小满之后却没有节气叫大满,《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庄稼收成,花开自在,未若满溢,亦不亏缺,不多,不少,刚刚好。古人智慧可见一斑,又何尝不是从自然节气,四季更迭,得来的启示。
老师点评:“如果画面太满,我们会感到画面中的花朵在逼视着我们,我们会感到一种压迫的感觉。画中没有偶然,只要我们落笔,呈现的就是那一刻的心境。不是花朵在逼视着我们,是我们自己在逼视着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的紧张,使得我们会把画面画得满满的。如果是这样,你就需要多给自己一些空间,而不是继续停留在:我这个地方还没做好,我那个地方也不足够。告诉自己在现阶段,做得已经不错了。学画也没有很久,不需要把自己逼得太紧。我们学习画画,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留一个空间,而不是自己把自己往评价里逼。”
“同样都是细细的枝条,但是下面一组就比上面一组显得有支撑力一些。我们来仔细感受一下,就会感到下面一组的线条在运行过程中是更肯定的画下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听到:噢,细细的枝条没有支撑力,那就画粗吧。这不是粗细的问题,而是我们落笔时候的力量是如何在运用的。”
“所以也不能简单的去断定一种画画的方式,比如大家爱问的——什么应该怎样去画。一定是要在具体的情况下具体的去看。画不仅是形体的,也是走势的,还是力量的。”
“用力过度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用笔用力,用色用力,造型用力,都是。所以不管是那些枝条细细的同学,还是这些画得很扎实但是用力有点过的同学,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有些不够确定自己,只是表现方式不同。所以,也完全没有必要在其他同学的作业面前感到自卑,在面向自我的这个方面,我们每个人的功课都是一样的多。”
这一课的印象,还有是色彩的宽广。老师的调色盘里,无论是黄,亦或是绿,都是如此的纵横恣意,意味深长。人之虚怀若谷,人之谦逊知足,也应适可而止,方能持续永生。
正如这安好的日子,总会过滤掉一些不满,不如意,而只沉淀下,岁月留情、温润如玉的暖。
8.26. 【24节气】之冬至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处暑刚过,画冬至,主角是风中芦苇。
从来,芦苇都是萧瑟之物。然而,君不见,猎猎残阳下,芦苇随风摇摆却声势浩大的场面,其茎脉柔韧,却不低眉顺目,自有一番若隐若现的傲然风骨。
这几日在补看历史剧,虽说成王败寇,但人们依然讨厌刘邦的心机假仁义,喜欢项羽的桀骜真性情,。就像歌中所唱:大风吹,云飞扬,来去我敢担当,箭穿透铠甲,穿不透时光,谁知我心所向?
好久没用湿画法,在水痕干透之前需要完成背景晕染和主体刻画,笔触需要更加肯定和果断。老师上堂课讲过,画不仅是形体的,也是走势的,更是力量的。绘画的过程,能如此体会生命里的诸多感受,这让我感动。
老师点评:“构图是我们画面呈现效果的第一步,我们一张张的看下来,静下来去感觉画面的力,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画面有的往一边倒,有的在倾斜,有的立不住。”
“有时候只是线条多了那么一厘米,只是弯斜了那么一分,整个画面的感觉就会有很多改变。”
“审美的训练其实就是训练的毫厘之间的敏感,所以慢慢去感受,感受那么一丝一毫的不同,我们的感受丰富起来,画面才会跟着和谐起来。”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这一周构图做得不错的,帮助大家来对比感觉。”(我的作业在这一组)
“我们从这一组作业中可以看到,有的同学画得很有力,有的同学画得很轻盈,这些作业当然也有一些别的问题,但是在线条的关系上,它们是相对协调的。这一点我们不放大,先看缩小图会感觉很明显,从小图上,就可以看到线条之间的关系是匀称的。这些作业里也有晕染的困扰,也有画得太干的困扰,但是因为线条的关系合适,所以画面的整体感就会提升很多。我们有时候会把画面的注意力放很多跟水较劲,而忽略了那个画面的地基,线条的构成就像房子的地基,我们在关注房子的外形之前,必须先关注房子的基础,那是房子的外形附着的基础。”
“这几张有一个共同点是背景都没晕染好,有很重的笔触,甚至背景的笔触都有点抢芦苇的戏。但依然感觉还不错。原因是因为这几张芦苇的刻画,不管是线条关系,还是色调处理,都做得很和谐。所以依然带给看画的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所以画面一定是综合的美感呈现。初学者总会很容易盯着画面的细节问题反复纠结,但是也要时时记得提醒自己要跳脱出来看。”
“芦花开落任浮生,长醉是良策。昨夜一江风雨,都不曾听得。”
此时此刻,家乡的一江风雨,半世浮生,令我想念……
9.16. 【24节气】之大雪
“林下虽无倾国艳,枝头疑有返魂香。”
这一课,我们画味道。
之前因为留白胶使用不当毁了一幅画,这次也没买到,就想挑战一下没有留白胶是不是也可以创作。
大雪,腊梅,其实不仅仅是梅花的花香之气,也不仅仅是大雪的清新之味,两者共舞,加上色彩的晕染搭配,好一番暗香浮动,月已黄昏。
老师点评:这些作业里基本是对花型理解不够,有些画得很像桂花。桂花比腊梅更小,画得小的原因是因为底气不足,这种底气不足,有可能是因为面对新的技法挑战,有可能是因为缺乏对腊梅花的观察了解。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很容易去改善。从枝干上来说,力量感还可以,很多画了不止一张的,都有一些微小的进步。构图和背景的晕染,大家都越来越上手,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进步,相比开始的几次作业,不管是什么构图,现在看到大家都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这一点非常好。
所有生动空灵的交集,心正欢喜!
10.4. 【24节气】之立春
“含黄披绿复扬芬,碧野风来漫远村。
弗求闻达攀高士,但得精魂伴众生。”
老师在讲作文的时候,会要求仔细观察。在讲绘画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曾经自以为是一个很会观察,细致入微的人,却在画一棵树,画一片油菜花的时候,感到稍纵即逝的难以捕捉,每一个笔触的轻重缓急,每一抹色彩的明暗晕染,因为有了神奇的水的参与,都是那么不确定。每一笔,每一刻,所呈现的,都与看到的,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自己想象和计划中的,是如此不同,却又充满惊喜。
画油菜花,难点在于蓝色和黄色的对接和晕染,很容易过渡成为绿色,而失去了蓝天下金黄色的清澈。另外一个难点是,油菜花很细小,单个来看很不起眼,漫山遍野的一片,会生成一种轰轰烈烈的震撼。而做出这样的表现,需要很深的基本功,这对于我目前的程度,依然是会露怯的。
但不管怎样,我依然惊喜地发现,无论我的落笔如何拙劣,如何错漏百出,我都舍不得再废掉重来,因为每一笔都是我与自己的对话,诚恳而真实。而这片立春的油菜花,仿佛也曾生机勃勃地存在着。无论是怎样的姿态,都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是原想呈现一片碧蓝天空下轻盈明媚的金黄,而不小心染上的一道水痕,却成为云的声音和风的呼吸。
大自然最是宽容,任何有关美的创造,都是没有错误的。
老师点评:先来看看大家单个的油菜花的练习,结构基本都很准确,但是也看得出来大家日常缺乏更细致的观察,有些细节的衔接部位有些不清楚造成的含糊。但是单个造型基本还是做到位了。但是我们看到,单独画油菜花还不错,一到了正稿,就倒退回去了,枝条也画得很粗,结构也更加含糊,下面的豆荚也画得没有力量了。为什么单个就画得不错,一上到背景里就不行了呢?
这是因为单独画造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紧”的功夫,但是背景晕染是“松”的功夫。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紧张的状态,一到了要放松的状态,就有点不适应了。同时也是表明大家晕染的功夫做得还不够,前面几次课大家的晕染还不错,那是因为我们在画背景的晕染是不需要那么兼顾前景的造型。一旦需要我们多考虑那么一点点,我们就兼顾不暇了。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状态呢?
一,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又变得不放松了,是因为增加了留白胶的技法,所以内心的担心变多了吗?知道了根源在哪里,就有针对性的去做练习,去做调整。
二、有意识的做一些晕染的练习,在没有人的路上骑自行车就会骑得好,一上大马路就会紧张,那是因为还不够熟练。那个骑得好,还没有成为我们的肌肉惯性,多多练习,让我们的身体有了对晕染的感觉,即使是需要兼顾到前景,我们也能像不需要兼顾前景的晕染一样做得好。
认真对照例图,对老师所说的“松”和“紧”的部分,老师还特别举了一个用色很淡的例子,虽然没有上面两张看起来鲜艳,但是我们细细看,里面的用笔都是很有数的,而且有很多肯定的细节,一点都不含糊,可以看出更加自信。
若有所思,似有所悟,不急,慢慢来。
写生与绘画的过程,是一种凝视和对话,你可以捧一个画本,肆无忌惮地去看一朵花,一棵树,无论是路人,或是你自己,都不会觉得突兀。而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地慢下来,不再行色匆匆,不再去纠结于那些困扰你的麻烦和无力感,萦绕在心头和笔下的,都是可能,可以,可爱。
11.12.【24节气】之霜降
“多少天涯未归客,
尽借篱落看秋风。”
漂洋过海,再次来到这个没有冬季的国度。原来没有了季节的错落变幻,人也会变得不那么善感了。
菊花的风骨,宁折不弯,花瓣却卷曲缱绻,说不出的百转千回。这张画,背景和叶子画遭了,但还是把它贴出来,再画一次,依然很糟,但我不难过,因为总不会越画越糟。有时候按老师的方法亦步亦趋,结果却大相径庭,因为两者功底迥异,画画最重要的是讲究一个节奏,不是一个节奏,没有老师所做的那些基本功的训练,怎么能奢求画出一张同样精彩的作品来呢?
就像不少小伙伴问我,需要怎样才能像我一样轻松地交付一张思维导图,写出一篇读书笔记或散文,是一样的道理。你为这朵花倾注了多少,你就会收获多少。
对待自己,也要包容。
11.20.【24节气】之小雪
“犀甲凌寒碧叶重,
玉杯擎处露华浓。”
一朵白色山茶,带领我们进入了系列课程的尾声。
其实依然处理不好水彩世界的各种关系,画面的构图、脉络关系、配色、花朵的脉络线、画面中力量的对比与平衡、花朵的结构关系、叶子的翻转关系、背景的晕染、背景与前景的呼应,以及画面的主次关系和虚实关系等等……当水彩每一次并不听话地呈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会心慌意乱,就像涉世未深的年纪,对待人生的那份惶恐。这种感觉,当时不好受,但事后回味,竟会产生依然年轻、青春往复的错觉。
感谢老师用心的带领和陪伴,她一直在用生动的画面语言,告诉我们,学画一张画,第一个层次是技巧,第二个层次是理解,第三个层次是审美。专业人士学习技巧是为了谋生,琢磨对艺术的理解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我们其实并没有这些功利性的目的,更应该去向审美的高度追寻。而画好一张画,其实就是处理好我们日常的一日一事,以及与周遭、与自我的关系。与其学习死的技巧,不如学习活的智慧,生活这所学校,永远有太多的宝藏值得探索。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时节。花开有时,花落有时。耕耘有时,收获有时。人也一样,不在自己的时节,我们可以慢一点,不争不抢,默默地下自己的功夫,当属于我们的时节到来,也就当仁不让,尽情尽兴地盛放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