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溺爱,无非是现在的家庭基本都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少所以都宠着孩子,而一味的惯着孩子并不是爱,反而会害了他们。下面我们来看看北大学者武志红的见解。
“7岁孩子每天吃饭还需要奶奶喂?"“家长因心疼孩子亲自帮值日的孩子扫地!”“大学生把衣服快递回家给父母洗!”,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人们总把溺爱当成爱,却没意识到这是一种伤害。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式溺爱扼杀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当你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是你自己,而内在的小孩是你的童年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当你在溺爱孩子时,其实是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当父母溺爱孩子时,其实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欲望,而是在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他们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一辈子做自己内在小孩的被投射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人会说,我小时候没有玩具,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会给他买很多玩具。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求也不同,比如一岁半以前的孩子需要安全感,一岁半到三岁的孩子,需要有自主探索的机会。但溺爱型父母就很懒惰,他们没有耐心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
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打了个死结,他们就再也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孩子第一次洗碗,打碎了碗,他们就再也不让他靠近洗碗池。
这种保护孩子的方式,其实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当孩子有好奇心时,被剥夺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也得不到家长的安慰。
每次孩子被否定,他还无法意识到自己被伤害了,因为父母和别人都说批评是因为爱他。
社会也将溺爱型父母的做法,摆到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他们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最终导致孩子不自信,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可等孩子们成人之后,又嫌弃他们不会洗衣,不会做饭。
这些情况在现在的社会中比比皆是,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那么,什么是真爱呢?真爱是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发现他们的真实需要,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
真爱型父母懂得放手,并乐于看到孩子成长,甚至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所以说,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之外的球时,你不要大步流星地走过去帮他捡球。而要在旁边看着他,当他有危险时保护他。对他而言,拿不拿到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曾经努力爬向那个球。
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
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他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变得自信。因此,对于幼小的孩子,给予他们安全感,让他们有机会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父母们千万不要假借'爱的名义”,去伤害他们。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来自武志红的箴言
你们身边有哪些溺爱孩子的故事呢?当然也可以说说与溺爱相反正能量的故事。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
下一期:《孩子太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