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自己的小书架,看到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当你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现在存在的现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开篇第一句是一个特殊病人,妄想症患者的一句话,“我只能说我同情你,但是并不可怜你,因为毕竟是我创造出你的。”
通常我们听到这句,真是天方夜谭,只当疯话,那不妨听听接下来的话,“你只是我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罢了,你的出现目的就在于给我——这本书的主角添加一些心理上的反应,然后带动整个事情、我是说整个故事发展下去。”
你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在自我世界观里,自己就是自己的主角,每一个遇见的人就是在丰富人生,我们也可以说阅历,再精彩好看的故事,没有人的推动都无法推动剧情发展。
一段对话看下来,并不觉的觉得这个人真的有什么问题,甚至有点认同他的某些想法,他甚至怕你理解不了还会解释,“我知道这超出你的理解范围了,但是这是事实。”
这个患者将自己整个人生都安排在小说故事里,会告诉我们一些莫名其妙的道理,比如“小说的时间流逝,是按照书中的自然规律的,三年在读者面前只是几行字甚至更短,但是小说里面那的人物都是老老实实的过了三年。”
让你不知不觉间思考他的话,甚至有一点认同,
比如说“有些时候很平淡,但是很动人,平淡的事情才能让人有投入感,才会动人。”
故事中间有这样一段话作者问他,“那你三年前为什么要企图杀了你孩子?”
他的回答让我震惊,这个人回答是“我没杀。只是做个样子,好送我来这里。”他在表达他知道他会来这里,并主动设计进来,为的就是让剧情跌宕起伏,那样读者才会觉得有趣,故事才能精彩。
在这里做个还故意激怒病人,病人以一种看透的姿态回答作者,只是为了让他的情绪失控,瞬间将作者看透。
这章故事最后一段才是让我记忆深刻的点,这个病人病情逐渐好转,半年后出院,甚至他跟他的主治医生和家人朋友还能谈笑风生,在作者临走时这个病人同作者说了一句话,“还记得第一次那张桌子吗?去看看桌子背面。”
等作者千方百计找到那张桌子,桌底下有用指甲歪歪斜斜写的几个字。
第一次和作者见面的日期,“以及一句话:半年后离开。”
思来想去不禁毛骨悚然,到底是病人沉浸在自己创作的角色中来去自如,还是我们只是天才在自己自传中的片段,看完这篇故事偶尔想起还会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怎么去判断一个人真的有精神疾病,以什么为准则呢?你现在见到的人是真实存在,还是这个人对自己润色过之后的展示,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