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发现自己才是众人眼中的混蛋时,你会作何反应?
晴天霹雳,恼羞成怒,怒火冲天,大开杀戒?还是痛彻心扉,幡然醒悟,转身离开,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周处除三害》,影片借用的主体框架是个典故,关于魏晋名将周处的故事,他本出身将门,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父周鲂为东吴名将,赐爵关内侯。
周处年少时喜好习武,肆意张扬,自谓豪杰,横行乡里。被乡民将其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
有人激将他“为民除害”,他果真入山射虎,下水搏蛟,经三日三夜,山中、水里,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
结果,等他归来,却发现众人以为他已与猛虎、蛟龙同归于尽了,正大张旗鼓,奔走相告,欢天喜地,庆祝他的“死亡”。
他震惊痛苦之余,选择悄然转身,远走他乡,寻访圣贤,诚心改过,文武兼修,后得朝廷重用。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后奉命西征羌人,奋不顾身,战死沙场。
这“除三害”中最惊心动魄的,实际上是除“自己”这一害。
当他发现他被众人所深恶痛绝的时候,一定会有五雷轰顶之感——他那么年轻,那么骄傲,他以为他是不可一世、傲视群雄的人中龙凤,却原来只是众人咬牙切齿、敢怒而不敢言的臭虫祸害。
此时的他第一个反应应该是震惊,震惊之余,还有愤怒,愤怒之下,他也可能血洗乡里,为他受到的“欺骗伤害”复仇;但是他没有?他选择悄悄离开了“欢喜”的人群……
这一个转身才是最精彩的“除害”!——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害”要比前两害难除多了。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是如何日复一日地咀嚼痛苦与屈辱,如何一次又一次夜不能寐转辗反侧,如何一刀刀自我“凌迟”,脱胎换骨的,才是更惊心动魄的。
这是文学里才有的,是人性的最不可捉摸的部分,也是电影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