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依据什么来理解呢?
儿童依据感觉。感觉包括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孩子们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在进行概念之间的联结。刚生下来的孩子敏感期完全在口腔,1岁前完全是用口来认识世界,不管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一方面不要破坏孩子的感觉。不要打断他,不要一直说话。
另一方面要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配对。当一个孩子把你的手指往他嘴里塞,并且用他的嘴吮吸你的手指时,你必须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所感知的东西组织分类归纳,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词语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比如说四岁的小孩,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他接触过牛,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正确表达概念的语词,告诉他这是“牛”。所以他的精神从未得到提升和发展。
拿杯子喝水、端碗吃饭、上厕所等,这些日常生活训练是每天的主题课。要用实物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
2.模仿期在1岁半的时候来临,2岁的儿童是最喜欢模仿的。自由,让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
儿童在2岁左右的时候会不断地去寻找一些会动、会响的东西玩。成人认为那样很危险,他们制止儿童而不是帮助儿童去认识并学习怎样避免危险。他们往往是用另外的东西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开,从来不试图教给孩子用准确的动作来面对她感兴趣的东西。这种不断地引诱只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把儿童弄乱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内在到底要他干什么。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出现了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好动,不断地动!
3岁以前的孩子,要到处走动、触摸,甚至有把东西打碎的可能,此时,成人应该顺其自然,只要没有危险,任儿童去触摸,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进而成熟。
5岁多的孩子有一种恐惧,这个恐惧来自于他的成长,5岁半的孩子,他感到他6岁以后会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让他害怕,所以他又反过来依恋母亲。这种变化实际是迈向独立的一种变化,是离母亲越来越远了,离这个安全的港湾越来越远了,这种潜意识是很强烈的。你看八九岁的孩子最依恋母亲,动不动赖到母亲旁边,跟母亲挤在一起。这似乎是分离前的依恋,从3岁到6岁,再到9岁,他要不断地走向独立,他有点儿紧张和害怕,他需要临行的力量,他需要回来得到母亲的爱。
6岁前的儿童,如果他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怎么办?我们不是指责他说:“你看你有这样了”,而是把他抱起来走开。我们每次把他抱起来走开,孩子的内在会整合,会想“我每次做这个事情,好像就不可以,我每次做这个事情,妈妈就会把我抱走。”所以下次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受训斥、挨打的孩子,心智发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一点就是概念不清,对外在事物过分的敏感会影响他内在的心智发展。中国有句俗话“宁可给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我告诫所有的父母: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你也给他一个好脸,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的一些行为。但这个“好脸”必须稳定的给下去。
家长如何学会爱孩子?你必须看一些经典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抓东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泥、用手抓吃饭等。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但是,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70%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上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这些都不是爱。
4.逗孩子似乎是许多成人和孩子交往的惯用方式。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阵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俱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5.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许多书逻辑有错,如果没信心最好选名著或者名家翻译配画的。
6.专一性的教学方式。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但如果用色板给孩子解释就不同了,儿童看到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其他干扰,单独感觉这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
还要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出三角形。
蒙特梭利幼儿园把挂图上面的画全部都盖了起来,让孩子只认下面的拼音字母。蒙特利索说过一句话:“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者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所谓的隔离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当我们给孩子读“a”这个字母时,最好在孩子眼前就放一个“a”,不要放任何其他你认为和“a”相关的东西,这样我们就把“a”隔离开了。儿童会辨别,他能知道“a”是那个字母而不是写“a”的纸片。但你如果把“o”与公鸡放在一起,儿童的大脑将混乱。
感觉训练的另一个要点是,在教学时要把相对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感知。比如红、蓝,长、短,大、小、、因为物质世界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在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全面。
废话太多,会把儿童的心搞乱。用三段式教学,力求“简洁”,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那个是三角形?”“这个!”“这是什么?”“三角形!”这就是三段式。一句废话都没有。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应当做适当、确切的解答。如果对问题不懂又乱解释,就会破坏儿童探索这个问题的能力。
7.孩子每个阶段的生命不是空白的,他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那一方面。儿童的思维需要时间,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有时候像是“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蒙特梭利说,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少给孩子命令性指导和干预)。
成人在孩子身边,为“教”孩子而尽力。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就算不讲负面结果,情况又能怎样?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儿童在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那他就是自己的主人,但现实是,我们成人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后,这方面的能力就被成人奴役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
关于画画,不要教给孩子什么,先让他自己画,先把他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出来,等到6岁以后,他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了,再教给他技能。
8.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在这个敏感期宁可让他“浪费一点儿”,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因为这个时候节俭的观念还不可能在他心理形成,但审美的观念却是在他正在发展的关口,一定要帮他建立起来。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是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9.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儿童早期的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6岁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感觉训练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儿童在0到6岁是一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4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全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要求,是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全部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也就是等于不让孩子聪明、出息和快乐。一岁半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吃饭的,但孩子能吗?成人会感到太乱、太脏、太麻烦。儿童的自身发展减少了,取代的是别人的意志,这样就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从幼儿期,就让他从洗头、洗碗、到处触摸开始,有了这个认识世界的好开端,他自然就会发展到更高的认知状态。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4岁前大部分环没有到数的敏感期,因为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认为数学训练的入门主要是通过感觉训练和感官材料来进行的。4岁以前就要给儿童准备大量的材料,比如味觉筒、嗅觉筒让儿童分辨不同的味道。
所谓“知识”,什么时候需要呢?6岁以后孩子“吸收性心智”基本消失了,开始接受“知识”,也就是开始接受通过“知识”的形式传递来的东西。6岁以前他不接受抽象的知识,他只是自己选择一些事物,不断发展他的潜能、创造力。知识和技能对6岁前的儿童来说往往像照片上的食物一样,是一种间接性的东西。
10.在蒙特梭利幼儿园只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是干扰别人。二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三是拿别人东西。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靠提醒孩子。人格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是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惧怕你的威力。但靠尊重和对待他始终不变的尊重态度,时间长了,尊严和自尊占到首位。在儿童那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
11.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儿童自己的东西也必须受到尊重,包括分享。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力,也不能用夸张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是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松手,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如果他不听,就强行取回并还给别人。不必讲大道理。成人用语言来教育儿童没有太大用处,但在动作的过程中儿童会形成自己的经验。
蒙特梭利认为道德观念是在12岁以后建立的。但儿童2岁多的时候就有了“私有观念”和“共有观念”了。他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在这时,应该给孩子建立一种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自己的东西可以自由支配的道德观念。
12.错误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儿童不知道什么是错误,他只是觉得,这次没做好,再来一次,他不断地做,不断地重复,最后,终于做好了,他有成就感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形成了自己的能力。但成人很容易抱怨,当孩子不照父母那样做的时候,父母会责怪他们。即使有些家长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训斥孩子,但他们在一旁说教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旁边总有人对你指指点点,你会丧失自信心,儿童也是这样。
13.“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教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而选择他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实际上儿童非常欣赏他自己选择的东西。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尽量让0—6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要超出他需要的东西。
钱多钱少都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给孩子买东西的钱数,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14.规则是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我们学校的7条规则是:
①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②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③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④谁先拿到谁先试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
⑤不可以打扰别人。
⑥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⑦学会说“不!”
建立有弹性的规则,并且在情景中进行。
阅读书目:《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