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教学的“变”与”不变“,程翔老师用一张幻灯片——讲座提纲,一一呈现对当今语文教学热点话题的观点,也引发了走在教学改革路上的语文老师的诸多思考。
面对课标中出现的“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大情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诸多新术语,很多老师在迷茫中左右摇摆,无数个问号充斥着一线老师的神经,我们要坚持什么,要改变什么,要怎么改,我们的语文究竟要走向哪里,我们的语文课堂该怎样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从程老师坦诚且亲切的表述中,我们心中的诸多疑问渐渐清晰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坚守语文本质,适当改革创新”。
“不变”的一定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就是要学习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们要坚守的,且是必须要坚守的。黄厚江老师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无论课程怎样变革,语文教学都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能变。所以,要坚守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传承,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变”的呢?只不过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组织形式等,万万不可被形式冲昏了头脑,而把语文教学内容置于冷宫,那将是本末倒置的肤浅和愚昧。
1.学习任务群,是课程标准中明确建立的群,它立根于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原则,而非以“教师”教为主线。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呈现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更要依据本校本班学情来设计,而非教师自我的一厢情愿和自我陶醉。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的预设任务,将其分解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且任务之间要有必要的逻辑关联,以共同完成单元任务。
2.要处理好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的关系。
单篇教学是单元教学之基,不能为了单元整体而忽略了单篇的独特价值。教师既要明确编者的编写意图,又要凸显单篇的文本特质,尊重单篇的独特价值。也就是说,宏观和微观统筹兼顾。
程老师说,任何一个单篇都不是为单元主题服务的。教材每个单元的编排组合方式只是编写者的意图,并非每个单元的每个单篇都恰切单元主题。教师在运用教材时,一定要解读出单篇的独有价值,那才是文本的本质所在,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可以说,这也是教师个体思辨性阅读思维的体现。
目前进行单元教学有两种基本路径:一种是建立在单元主题基础之上的单元学习,如演讲单元、诗歌单元,都是先确立一个单元主题,然后建构学习框架,再组织学生完成单元任务。另一种是先学习单篇,最后再整合单元。如果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水平较低,还是适合先学单篇,再进行单元整体学习,聚焦、提取、比较、思辨。这将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路径。
3.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本身就自带情境,无需刻意求取,只需要还原情境。所以大可不必为了情境而情境,如果课课有情境,节节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就会掉入情境的漩涡而丢掉文本的东西。创设情境,无非是为了和生活接轨,和体验相连,更好地进入语言文字的揣摩分析,从而理解文本内涵和理趣。理境教学,是第一次听到,是程老师讲座中提到的新词语,那是从逻辑思辨的角度去研究语文教学。
4.要厘清“语文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区别。“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圆心是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语言文字,其他学科皆围绕语文,且服务于语文,而不是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简单拼接,更不是不分轻重,不分详略的学科大杂烩。黄厚江老师说,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我想也是在纷杂的语文世界里,对一线语文老师的必要且真诚的提醒。王荣生教授说,先把90%的事干好,那10%不着急。在教师教有余力、学生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尝试,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创新上。“跨学科学习”是另一个范畴概念,是基于所有学科融合运用的基础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它考量学生的综合素养,主要是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能力,它是思维互联、创新能力的彰显。
5.整本书阅读,更多的是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连滚带爬得读起来就好,不要过分干涉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不要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整本书阅读主要还是要依赖课外时间,课内上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即可。圈点勾画、做批注、方法交流、读书分享等,在师生过程性评价中形成阅读共同体,在书籍中汲取精神养分,涵养品德,就是最好的阅读。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要从自己的素养目标出发,提升自我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优秀的中国文化。在“不变”中坚守,在“变”中创新,两条腿协调走路,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