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约翰.罗斯蒙德的《可怕的两岁》,这本书褒贬不一,在微信读书App推荐值仅58.3%。
阅读前几章时候,发现确实和之前阅读的一些书籍的观点相左。今晚阅读到第3章《有新意的管教》,里面谈到2.5岁前改造儿童房,给孩子尽量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间,两岁后可以陆续恢复房间布局,告诉孩子哪些物品是不能碰的。在和孩子沟通时,应该用平和的方式,哪怕是惩罚式的管教,里面提到一句话“惊恐只会引发惊恐”。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这和《正面管教》中的温柔而坚定,大J和尹建莉等人在书中的观点其实都是一致的。
很庆幸,我也一直在落实这个原则。第一次阅读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分享的孩子就医事情,我也在思考,她的做法是否实际。经过长久的坚持,果然受益。
最近两岁半的女儿患手足口病,血检,打点滴,口腔蓝光,吃药,全部都很配合,第一次打点滴出乎我们的意料。第一天发烧39.6℃,她说“我不舒服,我要吃药。”因为我们一直平和的跟她说,试图跟她讲明白生病这回事。加之她喜欢阅读的绘本《我们的身体》《安东医生》系列,她喜欢的过家家游戏——玩具医生套装等无形中的助力,所以她并不排斥。
治疗室里,有一位妈妈用非常惊恐的语气和表情告诉6岁左右的儿子“等下你还要扎一针”,孩子就开始哭了。果然惊恐只会引发惊恐。
朋友圈里其他家长在吐槽自己家孩子多不配合,多难带。可是,本质上,不还是家长的方法失当嘛。
这让我更加坚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事后我和爸爸聊天“现在你觉得你女儿讲道理能不能讲明白?”他点点头,说“大部分时间还是可以的。”
我又告诉他,如果奶奶在场,奶奶会一直大惊小怪的跟宝宝说不怕打针,还会很用力的捂住孩子的眼睛,告诉她不要怕。殊不知,人的本能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恐惧。加之她一系列的烘托气氛,本来孩子不怕的,反倒被她搞得怕死了。然后女儿就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哭闹不配合。
我们两个人的育儿方式很不一样,他完全传承老一辈的管教方法,不分对错。对我的做法总是不屑一顾,经常争论不停。当我试图跟他说一些育儿知识时候,他总是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说国外的教育不适合国内的孩子……我说他是一条不学习不读书不进步的咸鱼,草草收场。这种无效沟通,上演过多次。
当了妈妈后,用心阅读了很多育儿书,《可怕的两岁》这本书,目前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和心理学书互补,对孩子和自己的定位进行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