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琼闽一带,这个骑楼,仍随处可见。它是一类比较典型的老楼,也是很能体现当地人文风情的旧式商居建筑。一百多年啦,几经风刷时下它已成这个样子,正经时……是这样。
说起来,这一串串一排排的商居小楼看上去并不起眼,也不怎么容易引人注意。只是留心于社科人文的人等,不知怎的却总愿意将此与人的基础属性,诸如……独立、自重以及平视等等联系到一块儿。
据考证,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当年的英国殖民者是它的原创,他们称之为“廊房”。后来,是海外华侨于上世纪初,将它引进了我国。好嘛,此楼一经落地,人们便发现它与当地的生产能力以及交换水平完全吻合。通过一家一楼一店,家家相依,楼楼互联,店店融通……这通商水准、生产力与富足程度立马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关键是,这个过程基本是,于一家一店一个不可见的大系统里,在人们并不预知的前提下逐步衍生出来的。尤其是,在这个体系里,你并不需要看谁的脸色,你也不需要顺从谁的旨意……独立、自重与平视于初级市场环境下,就那么自然的在人们的心里坚实地形成了。
那个时候,时任都督主管那里治安的陈炯明(此人是极具争议的人物)也看出了这其中的高妙。1912年他就此还特别发了一纸公文,“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
至此“骑楼文明”就得到了官方认可,“骑楼文化”从此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扬。后来,一些好事者总结这,不算高级的,短暂的,特定时期里的特定文明,他们注意到,其实这里并没什么玄妙。原来,在这块儿的商务逻辑里,只要你不影响别人不伤害别人,随便你怎么折腾都行……他们管这叫“骑楼式包容”;不管你怎么折腾,都不得短视不得自以为是……那时他们称这为“骑楼式责任”。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骑楼老街的衰落,这里的旧有文明也渐行渐远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的人已变得受不了,有人会同“别人”的不一样。甚至,他们还乐于以自己对事情的认知程度,去引领周遭来改组街面,且以此为己任……殊不知,文明铸成是一个自然而渐变的过程,也是世上最难的事!
以往咱们常苦于去鉴识什么,去辨析什么,并总因看不清弄不透彻而烦恼。实际,咱们最看不清最弄不透的,还是咱们自己。
后人评述那些人:你说你,总以最难考量的去做世上最最难的……其后果会是怎么个情况,这,这还用说吗?!
啊,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