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1959年开始,牧师父亲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佐治亚州的伯利恒来到比属刚果的基兰加。在父亲的眼中,这里是一片荒蛮之地,满是需要拯救的灵魂。在母亲看来,她的一生似乎无法自主,只能尽力在贫瘠的生活中想尽办法照顾家人的衣食起居,在性格迥异的四个女儿看来,这里只是她们的一个临时落脚点,终有一天她们会回到熟悉的文明世界。固执的父亲,面对当地的风俗,不懂转圜,也不愿学习了解,以为自己手握的就是真理。其实,他只是以宗教为遮羞布,掩盖战场上的创伤,并且将自己的妻子女儿当做他的负累。“他就像个身负使命的陶工,要把陶土塑造成形,四个女儿各自的笑声,他分辨不出,她们的忧惧,他也不甚了了。”
而可怜的非洲,遭受着前来窃取和带来善意的外国人的双重侵袭。最小的女儿露丝摔断了胳膊,父亲带露丝搭乘飞机从基兰加到斯坦利维尔治疗,医生说出了父亲不愿承认的一部分事实。医生问父亲:“教士,比利时人和美国人带来的这个文明,是什么样的?”父亲说:“修路啊!铁路......”这时,医生故意问胳膊断掉的露丝;“你父亲是开车把你带到这儿来的呢?还是让你坐客运火车来的?”事实上,刚果根本就没有汽车,而比利时修的路都是用来把钻石和橡胶拉出去的。即便如此,一些善良的当地人依然不时接济着这个白人家庭,虽然她们并不受当地人的欢迎。
有善意的邻居,也有心怀歹意的恶人,小女儿因此离世,而这激起了母亲最后的勇气,她要带着其余的孩子们离开。可此时,刚果的局势已经一片混乱。无奈的母亲,只能带走一个孩子,也许有过很多的挣扎和不舍,她最终选择了残疾的艾达。若干年后,这三个孩子各自有了不同的命运,而这命运,却多多少少都和非洲有着关联。至于父亲,已经被完全抛弃。
在非洲的词汇里,一个词常常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这些意思甚至截然相反。班加拉,既可解释为:“极其珍贵之物”,也是“让人难以忍受之物”,还是“毒木”。固执又刚愎自用的牧师,在布道结束的时候总是高喊:“塔塔▪耶稣是班加拉”。他以为自己说的是“耶稣吾爱”,听的人以为他在说“耶稣是毒木”。自始至终,他都不曾真正了解过脚下的这片土地。
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三毛在非洲的生活,每一片土地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力量。想要到丛林里去,按照基督教的那一套彻底改变那个地方,却从来没想过丛林会反过来把入侵者变个样?到头来,两个世界里的人都付出了各自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