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读经典,学智慧!Amy带你一周一故事。
有一次带宝宝在楼下玩,听到一个妈妈正带着小孩在读国学,正好读到《子游问孝》一则。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所谓的孝,都被人看做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就连狗与马,也都要饲养。父母和狗马都能养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话,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关于这一段,百度百科给出的解析是: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智慧先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奉养父母的根本之道在于尊敬。尊敬父母无论到哪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看一个人的好坏,从他对父母的态度就可以了解的很清楚了。
孝敬父母说得容易,但真要完全做到,也是挺难的。年少时,我们不停向父母索取关爱,金钱;长大后又想离开父母,放飞自我;成年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忙于工作和孩子,一年到头,和父母也难得见面。能够经常打打电话,父母就已经很知足了。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要学着孝敬父母。那对小孩子而言,我们是不是更要从小培养他们如何来对待父母?如何来学习孝敬父母?
曾和宝宝一起读过一个民间故事,《祖父和孙子》(来自妈妈讲德商故事系列)。故事讲的是一个老人因为年纪大,眼睛花了,耳朵也听不清了,背也弯了。每次吃饭的时候,老人的手总是抖来抖去,筷子夹不住,汤匙拿不稳,总是撒了汤汁掉了米粒。这些都被儿子媳妇特别的嫌弃,在一次打破碗后,被媳妇骂着只好躲到炉子后面去吃,媳妇就给他拿了一个专用的旧木碗,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邀请他上桌吃饭了。这些情形都被小孙子看在了眼里。
有一次,小孙子把一些碎木片捡起来,爸爸妈妈问他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做一个小木碗,等我长大了,好让你们用它吃饭。这个时候,儿子和媳妇才幡然醒悟,他们现在对老人的态度就是以后儿子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他们不敢对老人不敬,也不敢虐待老人了。
所幸故事的结局是好的,也让小朋友明白了孝敬的意义。所谓孝敬,不是给一口饭吃就是孝了,而是真诚的对待父母,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孝敬是由“孝”和“敬”两个字组成,孝敬父母的重点在“敬”这个字上。
我们经常看到种种虐待老人的新闻,不由得心痛那些上了年纪而不被善待的老人,同时也感叹正是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教育,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去年奇葩说还专门展开了一场关于“如果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养老,我该支持还是反对?”的辩题。对父母要求去养老院养老一事,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我想,出发点都必须回归到尊重二字,只有从心里敬重他们,尊重他们真实的选择,真诚的沟通,才能算是对父母最好的慰藉。
明白了孝敬的含义,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去做到孝敬父母。对父母嘘寒问暖,时常挂念,每年至少要抽几天在家陪陪父母,陪他们聊聊天,和他们一起做一些家庭琐事。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些日常小事,就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周末的时候,不妨给家里的老人放个假,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搞搞卫生,做做饭,让他体会父母的不容易。在一起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自立,也学会了怎么去孝敬父母。
-END-
作者简介:Amy,80后二宝妈,带娃一起成长,不断给自己贴标签的素人妈妈。和孩子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公众号:如月如徐
我是520亲子成长迹的520-31号字友,也是联合发起人。如果你也喜欢写亲子日记,喜欢记录亲子的点点滴滴,不如和我一起加入520亲子成长迹。
1年52周,10年组成“520”。1周1篇育儿记录,10年之后,记录替我说出“我~爱~你”!
【520亲子成长迹】,一个关注家庭成长的社群,小班制精致群,52人报团儿成班,互为字友,彼此见证成长之路。
孩子有你的陪伴,你有我们的陪伴,加入520,十年之后,我们依然“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