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主问题设计和诗意手法。认真观摩余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我们会发现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都不难学习,只要深入文本,拾级而上我们基本上就能得“余氏”之形。因为余老师致力“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走进每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大道至简,他教给我们的就是最容易上手操作的教学模式。模式好学,“余味”难得。余老师看似四平八稳的板块下尽是灵动诗意,他的课堂始终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
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着什么?如何有匠心无匠气?语文课怎么融合理性和感性,能力和情怀,诗意和规律?
细细品读《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笔者认为精致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学的精致是多方面的,文本解读的精致,设计活动的精致,课堂思路的精致,教学技能的精致,课堂积累的精致,能力训练的精致......这些都是诗意教学的精髓。在这里,我们仅从朗读教学角度展开探讨。
朗读教学既要重文本,又要重生本。课堂教学就是要以文本为媒介,寻找到作者和学生的链接点。精致的“朗读”中必然是包含“体味”的,精致的“朗读”必然是和分析结合起来的,精致的“朗读能够在训练语感和训练阅读能力方面起更加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精致的朗读教学?下面将结合余老师的具体课例加以阐述。
首先,精致来源于创新。在《记承天寺夜游夜游》中, 余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体味训练。训练一:用停顿或者角色演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成两个层次、三个层次、四个层次;训练二:课文中除了“欣然起行”需要读出高兴的心情以外,还有一个字也要读得快乐一点,体味一下,应该读好哪一个字;训练三:体味文意,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文中作者的情感波澜。在训练一中,朗读设计重在信息提取,梳理概括、文章层次是重点;在训练二中,朗读设计重在品词论句,赏析写作手法;训练三的朗读以学生感受作者情感波澜为切入点,批文入境,自然而然过渡到对全文情感的体味和分析中。在余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朗读绝不仅仅浮光掠影停留在“读得文从字顺”“读出情感”“选你喜欢的地方读”的表层。创新性整合文本资源、教学艺术,精致课堂、诗意手法自此扑面而来。
再次,精致在于细节。创新之外还要又细节,细节不仅体现在整节课的教学层次中,更体现每个独立的教学活动中。在余老师的课例《孙权劝学》中。第一个活动设计是“用情景朗读的方式知晓课文”。余老师是这样出示活动内容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读顺课文语句,读清课文层次,读出人物语气”。读顺、读清、读出,三读多角度集体训练,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文大意、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朗读中自然也就明晰起来。不关注朗读的细节训练不可能有深度的教学、精致的教学。除此之外,余老师还有大量的课例践行着他的诗意朗读,诗意教学。如《珍珠鸟》,一般朗读要求是“请同学们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起来”。经过余老师精细处理后,朗读要求变成了“请同学们读出小鸟的稚嫩可爱,特别注意读出‘它好肥’的味道”。就这样轻轻一点,细细一拨,这个活动的气氛立马生动起来、热烈起来。还有冰心的《纸船》,余老师在教授此课时,要求学生“读出温婉的语调,读出水一般的柔情,读出金子般的童心”,这哪里是读一篇文章,这是在读冰心的写作风格,这是在以诗意朗读致敬、学习诗意表述。还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余老师要求“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吟诵这首诗”,普希金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对邻居小女孩的温柔嘱托就这样消融在课堂沙沙柔柔却美妙的朗读声中。《夸父逐日》“读出波澜”,《沁园春·雪》“吐字要有力度”,《马说》朗读设计更为绝妙,就抓住“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气来精细训练.......不管哪一篇文章,无论是整个课的朗读还是一个活动的朗读,余老师的训练都是多角度的,具有细节性和层次性。就是在这样细致丰盈的诗意教学,馥郁的语文味才扑面而来。
最后,精致升华于集体演读。余老师一向注重集体训练,唯有面向全体敞开,有大量学生大量参与实践活动的课堂才是公平的有效的高效的好课堂。诗歌和散文是最适合朗读的,却是语文老师集体畏惧的文体。余老师就在“蓝本设计,集体演读”中带领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轻松漫溯在文本深处。课堂演读很少用在课堂起始阶段,较多运用在课堂教学的“中部”,有时也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收束之处。课堂演读,必须中集体,有蓝本。只有集体参与(有时候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才能共享朗读教学资源,共奏和谐的教学乐章,才会是群情激动、震撼心灵的朗读活动。课堂演读必须有“蓝本”。“蓝本”有时应该是对课文进行过再加工的,还可以是学生集体(小组)创作或个人创作的。在“蓝本”设计、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更深入文本,更充分活动。当然,余老师明确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课堂演读,有的材料只适合“独诵”。
总之,诗意教学是一种手法,更是一种小而美、细而精的艺术追求。没有读书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粗糙的朗读教学难以产生精致的诗意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