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随思》
梧桐叶脉始清凉,荷花滚珠犹孤独。
白云碧溪青山醉,清风皓月印空竹。
极目高天飞向远,触手新凉从何出。
世间万事销身外,且看胸中绽黄菊。
注:“立”者,始也;“秋”的本义是指成熟的庄稼。立秋节气昭示了暑去凉来,秋天到开启。从天文看,立秋之时,斗柄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气象趋于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则逐渐下降。
中医学理论上,将立秋起、秋分至这段日子称为“长夏”,这应该是从立秋后“早晚凉、中午热”的气候特点,特别容易给人的身体造成诸多问题而专门确定的。一般到了立秋日,梧桐树就开始落叶了,因此有了“落叶知秋”的说法,从人自身而言,“落叶知秋”则成为我们观察事物变化的一种必然逻辑。
立秋之后仍有一“伏”,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依然存在。也因此,虽然立秋了,但依然要十分注意防暑。大自然总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此时开始出现中午热、早晚凉这样的“尜尜(gá ga)天”,当然也开始了“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的天气历程,似乎也体现着人们“世态炎凉”般的悲伤感,这正是我们常常会“悲秋”的缘故。
古代文人每到立秋节气,多有感慨,就连至高无上的乾隆皇帝也有如此一般的感怀流露。本篇辑录几首关于立秋的古诗词,请各位看官共同感受之。
附录:关于立秋的古诗词
一、《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二、《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三、《立秋后题》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四、《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唐•卢纶
嵩高云日明,潘岳赋初成。
篱槿花无色,阶桐叶有声。
绛纱垂簟净,白羽拂衣轻。
鸿雁悲天远,龟鱼觉水清。
别弦添楚思,牧马动边情。
田雨农官问,林风苑吏惊。
松篁终茂盛,蓬艾自衰荣。
遥仰凭轩夕,惟应喜宋生。
五、《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
唐•孙逖
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
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
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
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
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览古嗟夷漫,凌空爱泬寥。
更闻金刹下,钟梵晚萧萧。
注:1.徂,音cú,过去,逝。2.泬,音xuè,空旷清朗。
六、《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
唐•白居易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注:馀,音yú,吃剩的食物。
七、《立秋日作》
清•乾隆
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
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
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
八、《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九、《立秋》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福。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十、《七月五日立秋》
宋•晁说之
故庐归客不胜愁,可是人间晚立秋。
收潦水清如可待,无穷蛭螾看沈福。
注:蛭螾,音zhì yǐn,泛指蚂蟥一类的水虫。
附录:老领导郑书记立秋日所作
《七言古风诗四首》
——四季歌之三秋季
满目苍翠好秋天,
四到六十正当年。
深沉深厚有深度,
清醒清爽无清闲。
为国为民为家事,
保诚保信保平安。
硕果累累身负重,
难忘高处不胜寒!
(北方野人,己亥年立秋日作)
又:本人和郑书记立秋诗作
《立秋偶思》
——和老领导郑书记立秋诗作
夏雨逢早秋,芙蓉让黄菊。
热极生凉意,歌罢祈新福。
天高鸣远景,云飞问经书。
人事惟敞亮,风格映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