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岁月静好”,不是我极度厌恶的文艺表演青年们滥用在文字里、标榜自己高冷、脱俗的标签符号,而是一种闲适、诗意的生活态度与方式。
“本该在奋斗的年纪,不要谈岁月静好。”
这是一句在朋友圈广泛流传的鸡汤金句,无数次冲刷我的视网膜与脑膜,一度搞得我好焦虑:
每看一次电影,每读一本闲书,每去一次旅行,每看一场球赛,每喝一次小酒,每睡一次懒觉,每发一次呆……我都有满满的罪恶感。别人都在奋斗,我TM的居然还在这里“岁月静好”?万一别人都实现了一个亿的小目标,就剩我TM的还在跟菜市场小贩计较一块八毛,怎么办?
好焦虑,真的好焦虑,好怕多打了几分钟瞌睡便被别人甩开几条民族大道。
接着,一系列成功人物被推出,继续摧残我的身心:“一个老人,半夜还在喝酒应酬,只为撑起一片天空。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他早已坐拥×××亿资产,每天仍旧只睡四小时。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行业超级大亨,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办公室,风雨无阻。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感觉连睡眠都成了一种罪孽,我都快抑郁症晚期了!
这还不够,一早起来,看到“奋斗者”们刷朋友圈:“你看见过这个城市凌晨×点的街道吗?我看见过!”“忙到凌晨×点才走,我看着满天繁星,内心充满了力量!”“才告别深夜的月光,现在,我又迎着着朝阳踏上征程!”……
我几乎要炸裂了……是不是不起早贪黑,熬夜加班,把自己逼得精尽人亡就不叫奋斗?
然后还有很多中心思想类似的文章穷追猛打,摘抄有代表的章句如下:
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不要在年轻本该奋斗的时候,谈闲适,谈享受生活。
没有大富大贵,不要谈淡泊名利;没有享受过车马衣裘的生活,不要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
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谈淡泊,不要在该呼朋唤友的时候谈孤独,不要在该挣钱的时候谈精神至上……
噢,原来追求闲适、享受生活是要被视为堕落、颓废的;原来淡泊名利、精神追求,只有成功人士才有资格谈。
有点混乱,我需要静静,怀疑一下人生:
奋斗的意义是什么?
实现人生价值啊。世俗点的,挣更多的钱,让生活过得更好。
Ok,年轻时要奋斗我能理解,那为什么要把闲适、享受放到成功之后呢?
因为年轻时要奋力赚钱啊,哪有时间闲适和享受,所以只能等成功之后了。
那我就很矛盾了,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时不享受生活,偏要等到成功之后,届时很可能年老色衰、气血两亏,山爬不动,水游不动,酒喝不动,妞泡不动,这生活,怎么享受?
而且,不要忘了本朝把退休年纪延长了5年哦。
再而且,万一没能成功呢?
突然想到一个老段子:中国老太太,穷尽一生的努力,在七老八十的时候,终于赚够钱买了一套房;美国老太太,年轻时便买了一套房,边赚钱边还贷,老的时候,房子也住够了,钱也还完了。
所以,为什么不能边奋斗边享受闲适?为什么不能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为什么非得把两者当做死对头一样对立起来?
本人亲身经历:我曾作为乙方公司服务一个大企业,其副总,一个奋斗者的典型,年轻有为,收入丰厚,但事务繁忙,加班不舍昼夜,然后,在一次公司旅游途中猝死,年仅四十,检查结果,过劳。
这算不算是奋斗与闲适二元对立导致事态失衡的极端表现?
闲适、享受不等于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不是每天忙得像永动机才叫奋斗。努力工作是必须的,忙碌之余放松身心,陪伴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岁月静好”,谈一谈也被看作堕落和颓废,会让我怀疑奋斗的意义。
为什么“本该在奋斗的年纪,不要谈岁月静好”这么有市场?因为这个社会用高音喇叭告诉我们——你必须成功,才有价值。某大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一年不赚几百万,别回来见我。噢,成功的标准,就是有钱,有好多钱,有好多好多钱。
追求“成功”并不是坏事,只是,如果每健一次身,是为了明天更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每看一次书,是为了对职场晋升有帮助,每聚一次会,是为了积累更多的人脉……你不觉得这像是被成功学五花大绑,看起来很奇怪?
我更愿意,做这些,首先是因为我喜欢,我高兴,我能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即便对“成功”并没有什么卵用。当然,如果顺便能“成功”,那也不错。
事实是,在喝多各种鸡汤后,我们习惯于做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自己,却忘了做本真的自己。
如果老板反复向你灌输“只有实现财务的自由,才能实现人身的自由”,你就要警惕了。因为真相是,老板需要占用你的私人时间,为他创造更多的利润。
凡夫俗子如你我,难免不受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五子登科”的羁绊,而这个社会赤裸裸的现实是——“勤劳苦干难以致富,发明创造难以致富,专业技能难以致富,遵纪守法难以致富,单打独斗难以致富,自力更生难以致富……”(财经作家杨连宁语)。那么,有多少人能真正实现财务自由?别傻了。
噢shit!“本该在奋斗的年纪,不要谈岁月静好”,该不是老板们发明的吧?
所以,让我们一边努力奋斗,一边及时行乐,一边脚步匆匆,一边“岁月静好”,诗意地苟且,谁说不是人生最理想的生态平衡?